晚清七十年众生相(七十):吾亦康党

2017-12-11 09:11:04 搞哥读史

搞哥读史 > 阅读方法

从广义上来看,清末的戊戌变法,并不局限于戊戌年的“百日维新”。维新改革的脚步,实际上从三年前强学会的设立,就已经开始了。在此期间,许多大大小小的官员都纷纷站队,表示支持或反对变法,大致可以分成开明派和顽固派两个阵营。

然而,作为晚清时期绝对重量级人物的李鸿章,对变法的态度却一直比较暧昧。在戊戌变法期间,他基本上没有对此进行表态,让很多人都搞不懂李鸿章到底是否支持变法。

究其原因,正如恭亲王奕訢临终前所言,马关合约之成,“合肥相国积毁销骨”。在举国的谩骂声中,慈禧也不敢继续重用李鸿章。在被革去职务后,李鸿章出国环游世界了半年,回国后被授了个总理衙门行走的闲职。后来就连这个闲职,也被光绪给撤掉了。

因此,在戊戌变法期间,李鸿章政治上被孤立,手中也没有实权,在变法一事上几乎说不上话。加上李鸿章当时顶着个“大汉奸”的帽子,一言一行都非常敏感,这也是他一直不敢公开表态的原因。

《晚清七十年众生相(七十):吾亦康党》by 搞哥读史

那么李鸿章对清末的变法究竟持什么态度呢?

一种看法是,李鸿章是支持变法的。在康有为创办“强学会”之时,李鸿章曾想出钱赞助,当强学会的一个股东或者会员,只是被康有为给拒绝了。但是从李鸿章这个举动来看,他对这帮年轻人的改革事业是支持的。

但也有人认为,李鸿章是慈禧太后的人,在对变法的立场上,和慈禧应该是一致的。有趣的是,那位两次上疏要求取缔强学会、以及恳请慈禧训政的杨崇伊御史,刚好是李鸿章儿子李经方的亲家。

由于李鸿章和杨崇伊有这层关系,因此也有看法认为,李鸿章赞助强学会是一种政治投机,被拒绝后对康有为怀恨在心,于是授意杨崇伊对强学会进行打击报复。不过这种说法并没有书面上的证据支撑,实际上是一种比较主观的论断。

《晚清七十年众生相(七十):吾亦康党》by 搞哥读史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再来看其他的相关史料。在光绪二十四年的七月二十日,也就是1898年9月5日这天,李鸿章以大学士身份向光绪上了一份奏折。这份奏折,是对光绪前几天推行的一项改革措施的建议。

光绪的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是对朝廷的冗官冗员进行裁撤:

“国家设官分职,各有专司。京外大小各官,旧制相沿,不无冗滥。……现当开创,百度事务繁多,度支岁入有常,岂能徒供无用之冗费,致碍当务之急需。如詹事府本属闲曹,无事可办,其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大理寺等衙门,事务甚简,半属有名无实,均著即行裁撤……”

光绪要对大清臃肿的官僚机构进行精简,本意是好的。但是这么多部门说撤就撤,未免又有些操之过急,步伐太快,会形成很多阻力,效果也不一定就如预想中好。

李鸿章一方面表示,“裁并官职,诚为今日当务之急”,但同时“一切事宜,非仓促所能遽定”。李鸿章认为,精简衙门之事,不能走得太快,那些冗余的机构,应先分门别类,并入内阁及各部衙门。同时再选任人员,对各部门实际工作情况进行了解之后,再循序渐进地进行改革。以免“一刀切”的做法,导致一些重要工作无人接手,贻误政事。

《晚清七十年众生相(七十):吾亦康党》by 搞哥读史

虽然李鸿章的建议最终未被光绪采纳,但从这份奏折里,可以看出他与顽固派的不同之处。那些官员中的顽固分子,是全盘否定变法的,他们疯狂地抨击一切改革进步的行为,但在李鸿章的话语中,却看不出这层意思。

李鸿章更像是一位睿智的老者,在给那帮希望救国救民,但又有些热血冒进的年轻人们,提出善意的忠告。

李鸿章深知,慈禧是他最大的政治靠山,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必须与慈禧保持步调一致。但同时,在李鸿章心底,也希望能通过变革,让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因此,李鸿章没有公开表示对变法的支持态度,但却流露出很多对中国维新分子的同情。

《晚清七十年众生相(七十):吾亦康党》by 搞哥读史

戊戌变法失败后,李鸿章动用过去在朝廷积累的势力,保住了本应与“戊戌六君子”一起被杀的徐致靖。这一行为,让狡黠的慈禧太后立马起了疑心。

《梁启超年谱长编》中记载,有一天,慈禧召见李鸿章,向他出示一份奏折说,“有人弹尔为康党。”

李鸿章明知这是慈禧旁敲侧击的质问,但却从容地回答道:

“臣实是康党,废立之事,臣不与闻,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

在这里,李鸿章大方承认自己是康党,其实已经是对慈禧的大胆顶撞。李鸿章表示,对光绪的废立问题,他不会插手,这算给了太后一些尊重。但在变法一事上,李鸿章还是对慈禧发动戊戌政变,浇灭改革的火种,让大清走回自闭守旧的老路充满了怨言和不甘。

李鸿章这句话说出来,至少是做好了慈禧动怒的打算。但慈禧当时却心下惴惴,一时间默然不语。

《晚清七十年众生相(七十):吾亦康党》by 搞哥读史

据《清史纪事本末》的记载,在1899年,“(慈禧)太后以康党在海外,气势日盛,患之,以华商多粤籍,乃使鸿章督粤,以从事于镇压”,让李鸿章东山再起,出任两广总督。

广东是近代以来改革和革命思想发源之地,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皆为粤人。若李鸿章有心镇压维新党,恐怕能把广东杀个血流成河。而实际上,李鸿章督粤期间,除了迫于慈禧太后命令,将康、梁二人祖坟铲平之外,并未刻意制造大规模的流血事件。

在《中国革命记》中,还记载了一个小故事。甲午战争期间,孙中山曾进京拜见李鸿章,痛斥清政府之腐败,说明中国非进行革命不能自强。李鸿章回答说,“今日之革命,余亦知其不可已。然余年七十有九,精力既衰,断不能大有为。幸君努力为之,中国前途惟君是赖,余必为君后援。”

从后来李鸿章对维新党的同情态度来看,他对孙中山说出此语,也并非全无可能。就像《走向共和》中李鸿章这一角色说的,“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他辛苦经营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已经失败,不再有下一个几十年来为革命事业继续拼搏。

中国的未来和希望,都在年轻人的身上。垂垂老矣的李鸿章,只能站在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身后,看着他们继续沿着自己的道路探索前行,并寄希望于下一代青年,能够最终力挽狂澜,引领中国再次崛起在世界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