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上剖析诸葛亮】

2017-12-13 22:40:11 扎西多吉丁俊贵

扎西多吉丁俊贵 > 咨询理论

从心理上剖析诸葛亮

《【从心理上剖析诸葛亮】》by 扎西多吉丁俊贵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著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甚至是文学家和发明家,确实有许多过人之处,尤其是在《三国演义》中,被罗贯中描写得出神入化,在民间几乎成为智慧的象征。

对于诸葛亮其人,历史自有公论,我们也不想颠覆人们对他的敬仰。

认识事物要一分为二,我们用心理学方法,从诸葛亮经历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中,来探讨、分析、剖析一下他的心理,从另一个侧面来认识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看看他的这些心理对后世的影响。

《【从心理上剖析诸葛亮】》by 扎西多吉丁俊贵

“躬耕陇亩、三顾茅庐”

隐含其“宁当鸡头,不做凤尾”的心理。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时局看得非常清楚,对当时的一些风云人物也一样非常了解,他之所以不到曹操那去当谋士,就是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躬耕陇亩,等待观望的。

他本来是不看好刘备的,当刘备找他的时候,他在犹豫掂量,最后在“三顾”的“感动”下,认识到在这个无人才、无地盘的小集团里,给智慧相对差得多的刘备当一个智囊头目,总比到众星捧月智慧一流的曹操那,去当一个可能被认为二流的谋士强得多,而且受尊重得多,所以在做足文章的基础上,入伙刘备集团,而抛弃了当时毕竟还代表东汉的曹操集团。这无疑是诸葛亮的高超智慧,他看得很清楚,成则名垂青史,独占鳌头,败则大势已去,殚精竭虑。

这种选择是以“宁当鸡头,不做凤尾”心理为前提的,他毕竟成仁成义成名了,但他的事业是失败的,这也是他早已知道的,只是在大江东去的滚滚洪流中开了一溪支流。

然而这种“宁当鸡头,不做凤尾”心理,受后世书生的顶礼膜拜,于是出现了许许多多只为个人名利和小集团利益着想的人和事,把智慧用到了不该用的地方,不从大局着眼,不立足国家利益,这类人如果从“又红又专”的角度来讲,属于那种不红而专的人,对社会和历史危害更大,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从心理上剖析诸葛亮】》by 扎西多吉丁俊贵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昭示其“口里喊哥哥,腰里摸家伙”的心理。

诸葛亮的智慧大多是建立在欺诈的基础上的,他的政治宏图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三国演义》中关于他的玄妙的计谋不在少数,最大的诡计算是“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了,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完美地实践了中国春秋战国以来形成的兵诈权谋政治,他预先就和刘备定下大计,要从孙权那借荆州,然后与孙权结盟抵抗曹操南下,结盟当然是共同利益,可刘备借荆州,却居心叵测,利用了孙权对他的高度信任,过河拆桥,死皮癞脸,有借无还,一点颜面不顾,一点诚信不讲,为两国联盟的破裂埋下恶果,更是后来两国交战的直接原因,致使吴蜀两国都遭受了巨大损失(不过,不借荆州也可能就没有后来的蜀国,但有了蜀国而不还荆州,那仗就不得不打了)。

这段历史何许有很多人大加赞赏,但其对中国历史和人文素质的影响和毒害是何其之大,诚信上出现问题,几乎成为许多人的天性了,那么多的叛徒,那么多的无赖,那么多的“赖帐人”,我看大多是潜意识里在向诸葛亮学习吧,因为诸葛亮和刘备有借无还,成为历史的佳话,时代的英雄,其它人为何不一试为快,“两全其美”?

做人要讲诚信,搞政治也要讲诚信,与人交往要讲诚信,搞外交事务也要讲诚信,阴谋诡计大逆其道,遗害的是个人、家庭、国家、民族,这种“口里喊哥哥,腰里摸家伙”两面三刀的恶习什么时候能成为国人不耻的历史遗迹?

《【从心理上剖析诸葛亮】》by 扎西多吉丁俊贵

“既生瑜,何生亮”

折射其“妒贤嫉能,唯我独尊”的心理。

如果《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是真实的话,那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战略家是很不应该的,吴蜀联盟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周瑜的功劳,如果诸葛亮真想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与吴国保持稳固的盟友关系,那么就不该气死周瑜,应该与周瑜进一步地搞好关系才对,因为周瑜与诸葛亮没有任何个人利害冲突,只有国家利益,虽然周瑜看穿了诸葛亮的伎俩,但他在吴国举足轻重,也有能力为联盟出力,应该是争取的对象,而不是打击的对象,但诸葛亮的“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长叹,既是妒嫉周瑜、与周瑜不共戴天的明证,也是没准备与吴国长久结盟的内心反映,还是他不善与人共事(总喜欢靠智谋胜人)的有力证据(可能与他从小是孤儿有关)。

在这件事上明知有“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的说法,但很多戏曲文艺作品还是渲染这件事,实质上是在向人们灌输宣扬诸葛亮的这种不仁不义的行为。

如果说周瑜之死与“三气”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诸葛亮不是罪魁祸首,但诸葛亮的“妒贤嫉能,唯我独尊”心理还是有的,比如他排除异己,尤其是对魏延的处理上可谓是无情无义无理,临死之前还与人合谋设下诡计,砍下了魏延的脑袋,让魏延做了个冤死鬼,杀死魏延无非是魏延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比诸葛亮看得更远更准,受到刘备与刘禅的肯定与赏识,而诸葛亮容之不下,为保证自己指定的接班人能顺利接班,继承他的遗志,而耍了这么个政治手腕。

其实,只要是人或多或少都是有些“妒贤嫉能,唯我独尊” 的心理,作为一般人是无可厚非的,但作为政治家,一国之军师、丞相,延揽人才为己用是应尽之职,把人才们“气死”或“砍死”,就太不应该了,象《三国演义》那样刻意为之美化就更不应该了,或许这是“窝里斗”的前世吧!

《【从心理上剖析诸葛亮】》by 扎西多吉丁俊贵

“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

呈现其“专权弄术,疑心猜忌”的心理。

白帝城托孤真正成就了诸葛亮独掌蜀国乾坤的事实。诸葛亮勤政为民,对蜀国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这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但其位高爵尊(刘禅对他以父视之),在工作中,“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甚至连打一个士兵二十板子屁股也要他来决定,就很不妥了。

出现这种局面可能有三种原因,要么是诸葛亮搞个人说了算,决定任何事情,哪怕是芝麻绿豆大的小事,都必须由他亲自定夺,其他人谁也说了不算;

要么是诸葛亮对手下人信不过,或许认为他们没本事,办不好事,或许认为他们不公正,徇私枉法;

要么是诸葛亮手下确实没有什么人才。一位“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高级领导干部,专权弄术,疑心猜忌,肯定是干不了大事,也团结不了人才的,就算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也是说不过去的,试想这么大一个官,总是在工作中“一杆子捅到底”,部属怎么干工作,怎么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英雄无用武之地”,英雄怎么会来?来了又怎么发挥作用(魏延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过去我们有许多干部在工作中经常喜欢大包大揽,造成了一些损失,现在领导干部中提倡要改进作风,我认为非常好,但如果工作中不按级管理,各司其职,就很有可能象诸葛亮那样英年早逝,至少是不受部属和群众欢迎的!

《【从心理上剖析诸葛亮】》by 扎西多吉丁俊贵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彰显其“一意孤行,激进偏执”的心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的一句名言。前后出师表,充分表露出了诸葛亮的真实心理,一方面,他充分认识到了出师北伐是不明智的,不可能成功的,但他不听刘禅的话,真可谓是一意孤行,激进偏执;

另一方面,他肯定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思考着怎样结束自己的一生,唯有“马革裹尸”是最好的结局,于是不顾国家命运和黎民苍生,走上了六出祁山的不归路;

再一方面,他长年征战在外,脱离朝庭,以这种方式牢牢地把持着蜀汉军政大权,在大局当前的形势下,弄得阿斗大权旁落,有口难言,好在刘禅宽宏大量,才没出现内乱,要是一个小肚鸡肠的皇帝,肯定会闹出大事。

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问题上,我认为精神是可嘉的,但诸葛亮凌驾于刘禅之上,不为蜀汉未来作长远谋划,而是扯着“北伐讨贼、光复汉室”的大旗,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的战争,问题不仅在于误判形势,行动仓促,还在于明知不可为而偏为之,以死报国,这种事有且只有诸葛亮干得出来,因为江山不是他的,但他又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才留下了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美名。

后世一些在朝庭上以死相谏的臣子们,振振有词地讲出“老臣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时,一定有一种诸葛亮在世的感觉吧!

《【从心理上剖析诸葛亮】》by 扎西多吉丁俊贵

诸葛亮确实是伟大的,他的智慧是高超的,我绝无贬低或诋毁他的意识。他的心理与他所在的社会历史和家庭背景是分不开的,我的分析简直可以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犯了“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罪过,因为诸葛亮是人们心中的神,是容不得有丝毫不敬或闲话的,人们都在传颂他,赞美他,我却分析他的不怎么健康的心理及其对后世的不良影响,等着挨骂那也是咎由自取,不过,做个探讨还是可以的吧?

《【从心理上剖析诸葛亮】》by 扎西多吉丁俊贵

丁俊贵

2017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