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毛猫书房#《普通语言学教程》晚读04:如果你对口语有偏见,就读这一篇

2017-12-14 20:01:18 我叫陈庆红

我叫陈庆红 > 书评

第四章 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

序言的重点似乎一直是辨析语言学和言语学研究对象的差异。第四章也不例外。

【对于语言而言,发音器官是外部的。】

【我们可以把语言比之于交响乐,实际上什么是交响乐和怎么演奏交响乐完全无关。】

【有一种论点反对把发音与语言分开,语言变化的观点认为发生在言语中的语音变化会对语言本身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有一种论点”这个开头的意思很清晰:不认同这一论点。

【我们真的有权认为语言是独立于语音变化而存在的吗?】

同一个意思有不同发音这一点在中国太正常不过了。我认可索绪尔说的:语音影响的只是词的物质外壳。

【在同一个集团中言语起什么作用呢?它是人们说的话的总和,包括:(1)取决于说话者意愿的个人的联连;(2)实现这些联连所需的同样与意志有关的发音行为。】

第五章 语言的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

本章探讨语言学与其它学科存在的一些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的分法,最终归结是外部影响要素,对语言规则本身没有太大影响。

1、语言学与民族学的关系:相互影响。

我不知道接下来说到的情况是否适用于语言与民族的关系。

杨照先生的《经典里的中国》提到汉赋,大概表达了这么个意思:汉赋用了很多新词,是因为汉代新事物层出不穷,需要创造新的词汇,阅读感受不是太好。

大家可以去读一下,感受一把,新词堆叠对阅读的影响。

武则天创造了一个新字:曌!这个字仅属于她,除了提到她,这个字基本上用不到。语言就跟企业类似,只有社会需要才有存在的空间。

2、语言和政治史之间的关系

一个国家被攻占,而被另一个国家统治,使用后者的语言,这当然对于语言会有影响。但是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说,这个改变也只是具体的词语变化。cat和猫(mao)都指称猫这一对象,发音不同只是外在表现不同。

3、方言属于外部语言学

论述的还是方言对研究语言学的一般性规律没有影响。

有没有反面的说法?当然有,我们都比较熟悉的说法是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正如植物的内部结构因受外部因素比如土壤、气候的影响而改变一样,语法结构也会因外部因素影响而改变。

但是表述方式不一样,其指称结果好像没有不同。我走先和我先走,意思一样。

第五章用索绪尔的例子来结尾:如果我们用象牙的棋子代替木质的棋子,这一变化对棋的规则系统并没有任何影响;但是,如果我减少或增加棋子的数目,就将对这一游戏的“语法规则”产生深远的影响。

任何对语言学规则与系统做出改变的,都是内部因素。

我好奇的是索绪尔在写《普通语言学教程》的时候,是面对着什么样的论争环境或者延续了如何的研究氛围。

第六章 语言的文字表现

第六章重点在语言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文字。我们如何处理语言学研究中文字所扮演的角色。

【文字,虽然和语言的内部系统无关,却一向被用来表现语言。】

这是文字的悖论。语言的形式不一定是文字,却常常通过文字来表现。

1、为什么书面形式会被认为优于口头形式?

语言和文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存在的目的只是为了表示前者。语言学的对象不是词的书面形式加上它的口语形式;只有口语形式本身才是语言学的对象。但是口说的词与词的书面形式结合如此紧密,以致后者可能反客为主。人们会认为声音符号的书面形式比这个符号本身更重要。这种错误就好比认为看一个人的照片比直接看本身能了解更多的情况。

以上我一字不差抄下来。

杨照先生在《经典里的中国》推测,中国可能是先有文字,后有语言。商代的卜筮传统,烧裂龟甲或者兽骨,解读裂纹——裂纹某种程度上就可以认为是文字,承载了意义,有了指称,却没有读音。可惜仅限用于鬼神之事,掌握的人很有限。

《#短毛猫书房#《普通语言学教程》晚读04:如果你对口语有偏见,就读这一篇》by 我叫陈庆红

周灭殷商,把殷商文字用于日常,不仅仅是记录的作用,有了更多的交流需要——重人伦轻生死鬼神的态度,在文字的使用上发挥的淋漓尽致。

事实是否如此并不重要,一个不同的角度就非常有意思。

2、文字的魅力

【词的文字形式让我们觉得它是某种永恒的和稳定的东西,比语音更适合用来说明语言跨越时间的统一性。】

中国人喜欢讲白纸黑字,口说无凭。表达的就是因为书面形式有更长的保存时间,也更容易让更多人注意到,在心理上就产生了,认书面形式甚于认口头语音的现象。

【文学语言增加了文字本不应得到的重要性。】

我称之为读书人用以维持自身优越感的方式。也是不太读书的人对读书人的一种很奇怪的偏见——读过书的人讲话就是有水平。

书面语言有自己的词典和语法。孩子们通过书本来学习,一定要学习语法——这些法规本身包含了一套严格的文字用法规则、正字法,支配着语言的使用。文字因此拥有第一重要性。以至于人们忘记他们在学会写之前已经学会说话了,这种自然顺序被颠倒了。

接受了语法的限定,反而使很多人不会说人话了。

而且毕竟投入那么多的时间,不按照规则来说话不就白学了吗?有这么一层动机在,读书人强调书面的重要性太正常了。接受了体制的人,往往也是体制的维护者。

【当语言和正字法之间存在分歧时,除了语言学家外就很难有人能解决争端了。但是语言学家对此没有发言权,所以书写形式几乎总能占上风,因为它所支持的任何解决方法都更容易些;于是,文字就取得了本不应有的重要地位。】

这个字该怎么写?是度过还是渡过?对语言学家来说是没有意义的,读起来是一样的,也不影响理解。但是书面上有区别。较这个真,文字的地位就非常重要。

《#短毛猫书房#《普通语言学教程》晚读04:如果你对口语有偏见,就读这一篇》by 我叫陈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