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那么多“万一”?

2017-12-15 16:37:03 李Linda

李Linda > 咨询理论

文/李Linda

《哪有那么多“万一”?》by 李Linda

1.

我们先来做个实验。

在接下来的两分钟里,你想什么都可以,但是就是不能想一只毛茸茸、胖乎乎的大白熊。注意,你一旦想到那只大白熊,实验就结束了。

两分钟过去后,你有控制住自己不去想那只大白熊么?你想到的大白熊是什么样子的?有没有发现,你越想控制自己不去想它,你就越会想起它,它会变着样子出现在你的脑子里。

其实,你并不孤单,跟你一样的人还有很多。

这个实验,就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韦格纳做过的的白熊实验。实验的结果是,参与的每一个人,几乎每一分钟,都会想到白熊。

这是一个难以自拔的陷阱,就像是我们的焦虑,我们越是焦虑着想要把一件事情解决好,这个事情往往就会越糟糕。

《哪有那么多“万一”?》by 李Linda

2.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当你要上台发表一段演讲,你不断告诉自己:不要紧张,不要紧张。但你却越来越紧张。明明想要的是一个掌声雷鸣的精彩演讲,可是却连自己平时一半的水平都没有发挥出来。

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考试之前还有一堆功课要复习,但我们会去做什么呢?我们会去刷剧、逛淘宝,心里却一直惦记着那些还没有完成的功课。越来越焦虑。

我们越是着急、焦虑的想要解决一个问题,问题反而越来越糟糕。而问题变得更糟,又进一步加剧了我们的焦虑,导致我们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哪有那么多“万一”?》by 李Linda

3.

我们为什么会陷入越想做好、越糟糕的怪圈。

韦格纳的研究表明:在白熊实验当中,我们的大脑分成了两个部分,在各自执行任务。一个部分在抑制我们想“白熊”,而另一个部分,却时不时地检查一下:我们有没有想到“白熊”。讽刺的是,这种检查,反而不断提醒我们不断地想到“白熊”。

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关注即强化。

有时候,我们会认为跑完步后,再喝点牛奶,晚上一定会睡得很好,可是一个小时接着一个小时的过去了,你却依然没有睡着。你想着听音乐可能有用,或者闻香促进睡眠,但结果你又失眠了。

睡眠,本身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可是为什么我们却常常失去这种能力呢?答案是,因为,我们太担心睡不着了。一旦我们非常想要睡着的时候,就会产生压力,压力会激活我们的交感神经系统,会让我们越来越清醒。

所以,你看,关注一个问题,反而会让这个问题更加糟糕。

在工作中,这种焦虑也会带来很多麻烦。一位同事坐在电脑前忙忙碌碌的打字,别的同事跟她说话,她都会不耐烦的说:“你别吵我啊,我跟你说,我今天可忙了,我有一个方案要交。”

一会儿,她看了看时间说休息十分钟吧。拿起手机,结果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

中午了,同事叫她吃饭,她说:“我不去了啊,我太忙了。”

然后,她又拿起手机点了外卖。直到下班,方案还是没有写出来。

她想把方案尽快写完,但觉得有点难,她很焦虑,所以,她的动作开始变形。她去点外卖,吃零食,跟别人打电话,刷淘宝。在这个过程中,焦虑值持续上升,积累的事情也越来越多。

我们的初心是想把这件事情尽快尽好的做完,可整个过程却背道而驰。这就是关注即强化。

《哪有那么多“万一”?》by 李Linda

4.

关注即强化,越焦虑,事情会越糟。导致这个循环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焦虑让我们的视角变得狭窄;二是焦虑会让我们的动作变形。

这是对自己的焦虑所产生的问题,我们也会对别人的问题产生焦虑。

比如,小孩子突然学会了说脏话,家长就开始坐立不安。孩子说脏话的时候,刚好是幼儿园的家庭日,所有家长都在,孩子突然说了句脏话,所有家长都齐刷刷的看向孩子妈妈,孩子的妈妈一定会觉得很丢脸吧。

如果你是孩子的妈妈,你会怎么做?你会把孩子批评一顿,时刻处于警备状态,听到孩子说脏话,就立即制止。可结果,孩子却会越来越爱说脏话。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当我们自己小的时候学会说脏话,我们可能只是觉得好玩儿,但大人却会特别紧张的关注,并不断强化,提醒我们不许说脏话。

本来,我们并不觉得这是一件事儿,可是从大人不断提醒开始,我们却会时不时想要试探大人。仿佛我们手里有一把宝剑,可以刺激大人,大人所有的关注力都在这件事儿上。后来,当我们换了环境,或是被生活中其他精彩的事物吸引,我们也就不再会说那句脏话了。

《哪有那么多“万一”?》by 李Linda

5.

工作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例子。一位做财务的同事对数据不够敏感,领导不断不断地提醒他:一定要认真看报表,不要有疏漏,甚至给他报了一个财务学习班。但一段时间过去了,却不见有什么进展和提升。

而你知道这位同事的心声吗?他说,我知道自己在这方面有待提升,所以我也会特别的重视。每一次,我看报表的时候都会看很多遍,生怕自己有疏漏,会出错。有时候同事找我讨论报表,我会很紧张,都有点害怕了。

他其实自己也很想提升和改进,但因为领导的不断提醒,他越来越焦虑,动作越来越变形。结果反而越来越糟。这就是焦虑带给他的恶性循环。

可能,很多人会说,我已经知道了,越焦虑越糟糕的原因。可是,我还是不会管理焦虑啊?焦虑太难控制了,我总不能任由一个孩子去学说脏话吧?我总不能看着我的下属对数字不敏感,出现疏漏,而不去做什么吧?

万一这个孩子变得没有礼貌呢?万一这个下属因为数据出现纰漏,而给公司造成损失呢?

对,真正困住我们的,就是这个“万一”!

那件让我们焦虑的事情,就像一只大老虎,它一直在我们身边伺机而动,我们为了不让它咬到自己,就只能牢牢抓住它的尾巴。

为什么老虎还不走呢?因为你一直抓着它的尾巴。可是你却不敢松手,因为你担心万一松手你就可能被咬!

我们身边有一只老虎虎视眈眈,我们惴惴不安,我们没办法无视它。而且根据白熊实验,我们越是想无视它,它越是无处不在。

《哪有那么多“万一”?》by 李Linda

6.

我们又该如何瓦解怪圈。

我们遇到的最大的困境就是:无论肯定焦虑,还是否定焦虑,都强化了焦虑本身。因为你好像只有一条路径,就只是围绕这个焦虑。所有注意力都在焦虑本身。

既然如此,我们就来看看,怎么瓦解这份“专注”。

方法一:重定向理论。

心理学有一个重定向理论,它认为在一个方向上无论加强或减轻关注,最终结果都会是加强关注。因此更好的方式是引入新的刺激,扰动原有的注意定向。这个刺激的权重越高,对原有注意定向的扰动效果越好。

重定向理论,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注意力转移,让自己去关注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仔细想想,我们之所以焦虑,是因为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去更好的工作。可是在这样一个循环之后,我们却反而没有办法更好的工作和生活了呢?我们是否可以试一试,把焦点从焦虑转移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去呢?

比如,对付失眠,当睡不着的时候,就放弃这个念头。想想跟睡眠相比,还有哪些事情更重要?可能是看一本重要的书,结果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再比如小朋友说脏话的案例,小朋友成长的过程当中,爱心、创造力、想象力等等等等,哪一件不比说一句脏话更重要呢?你跟他研发出了新的亲子游戏,他学会了一首新的古诗,哪怕是在草地上看蚂蚁搬家,都会让你分分钟忘记那句脏话。

我们用这个方法,把关注点从问题上转移开,当你这么做了,你会发现,原本那些让你焦虑的事情,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

《哪有那么多“万一”?》by 李Linda

7.

有些人可能会说,这个方法固然好,可是我做不到,我控制不住自己要去想那些焦虑的事情。那么就试试下面这个方法。

方法二:最坏结果法(最坏结果清单)

它的机制来自于心理学里的暴露疗法。既然你没办法转移注意力,那我们就正面迎战。

比如,一位妈妈特别焦虑自己的女儿突然尿床,她不断地在每天晚上提醒孩子要在睡前去厕所,还告诉孩子像你这么大的孩子早就不尿床了。结果妈妈越说,孩子尿的越厉害。妈妈和女儿都陷入焦虑。

心理学家问妈妈,孩子尿床了,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呢?妈妈说,那怎么能行?家里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床单替换。心理学家说,那你就去买多买几床床单回来。

后来,妈妈换了一种方式。晚上,妈妈对女儿说,宝贝儿,没关系,咱们有这么多的床单,即使你尿床也没关系。然后她像以前一样亲了一下女儿的额头,就熄灯走出女儿房间。奇迹的事情发生了,女儿在那一晚及以后都没有再尿床了。

有些时候我们就是太害怕那个“万一”,可是,当你准备好了去应对最坏的结果,你会发现,焦虑随之消除了,而你所担心的万一,也许根本没有机会发生。

《哪有那么多“万一”?》by 李Linda

8.

如果以上两种方法都没有效果,还有方法三:悖论干预。心理学中很特殊的治疗方法,其实就是利用问题。把你焦虑的问题,反过来变成你的资源和优势。

我有位朋友是大学老师,从小对社交有些恐惧。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但却是一种可以利用的问题。每次他新接触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跟同学们说,我这个人啊有一种病,每次看见有人玩手机,就会大脑一片空白,至少五分钟以后才能讲课。于是,他就盯着一个玩手机的同学发呆。

同学们哄堂大笑,纷纷收起手机,认真听课。期末时,这门课程的评价也相对较高。

一个问题,当你一直想要去克服它,它就是你的噩梦,你仿佛永远都解决不了。但是当你把它当成一个好处时,它反而,没那么容易保持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悖论,你留住它,或者留不住它,都是一件好事。这样一想,是不是觉得很轻松呢?

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也曾说过:高效能人士的脑子里装的不是问题,而是机会。

有的时候,当我们把问题当成一个“问题”,会有助于尽快解决它。但是更多时候,情况刚好相反,我们越把问题当成问题,问题就越严重,甚至越无解。我们试图去解决问题的方式,会让问题更加恶化。

管理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停下来。停下来,跳出焦虑划定的那个怪圈,走到更大、更宽广的生活中。当你走着走着,再一转头,忽然发现,那些曾让你困扰不堪的焦虑,

在你更丰富和广阔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消解了。

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万一”,

我们更不必为未曾发生的事情焦虑。

祝你我都拥有更自在的人生。

END

李Linda,一个认真码字,以坦率直爽风格行走职场、不喜欢一成不变的姑娘。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点个❤️,谢谢。您的举手之劳,对我来说却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