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的丰富性丨《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学习笔记
共鸣的丰富性
关于共鸣,我以前考虑的较少,自认为写作就是像人们展示个人体验。
通过今年接近一年的实践和六七个月的学习,终于明白了同理心的重要性。的确写作需要写个人体验,不过这种个人体验也应该是能够与读者产生共鸣的故事,读者才能买账。
这就需要同理心了。
写公众号体会颇深,有些东西不太敢写,最近写了几篇,效果不错。特别是那些能够与别人产生共鸣的,他们会主动给你分享朋友圈的。
看来个人体验与产生共鸣并不矛盾。
这个练习的指导老师说:
一部小说之所以值得写和值得读,并不在于它对产生戏剧性时刻的事件所进行的细致描写,而在于这些时刻对所涉及的人物所产生的效果。如果我们能够牢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有机会赋予我们的故事和小说的力量,即文学所需要的力量。
我开始并没有看懂这是什么意思。
看完这篇文章才豁然开朗。这个所谓的“力量”就是讲故事过程中的那些场景、细节应该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
当然,做到这一点可不容易,这个练习的过程也比较折腾。
1
这个练习让我们找到故事效果最强的素材。以这个素材开始写,我们自然会理解,故事中的冲突应该放在何处,与如何产生。
什么算是故事效果最强哪?
灾难性的事件,无非是杀人放火之类的。当然这也太绝对,也可以是车祸、地震什么的,天灾人祸都可以。
这个美国大片特别突出,世界末日在美国大片里面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次了。
《2012》当初还引起了人们的恐慌。
感觉恐惧是人类最大的同理心,自然会产生非常普遍的共鸣。怪不得灾难片票房那么好。
2
选择一个时刻,通过某个参与者的视角,以第一人称写一个直接的戏剧性场景。杀人犯眼中的杀人犯,火灾现场的人,坏小子眼中的打架斗殴场景。
这种描写的目的是引出下一步,并不需要写的多么好。
3
用全知视角重新叙述这个事件,写出5~10个细节。不要提及主要事件,利用细节表现。这有点像对话练习,写对话,不能提及你要表达的意思。
这依然是练习“呈现”而不是“讲述”,最近可能是学习写作方法的原因,发现很多评书都只是“呈现”而不是“讲述”,这个以后写作必须记住。
必须必。
文中例子。
如果写谋杀,叙述重点就应该集中在房间、小巷,和案发现场。如果是打群架就从现场的天空俯瞰,某人手腕上被打坏的手表也是一个很说明问题的细节,还有远处的警报声。
这些东西你肯定非常熟悉,是的,好像在电影电视剧里面经常看到。
这其实也是最近我才发现的。
所以,最近开始一部一部的看老电影了。《终结者》、《侏罗纪公园》都看完了。
现在正在下载《宫崎骏动画电影全集》,准备尽快看完。
4
这是最后一步,以前面事件人物的亲人的视角叙述。
这个让我想起来祥林嫂讲述阿毛被狼吃掉的故事。
正好这个练习让思考,为什么灾难发生多年之后,当事人家属会跟陌生人讲述那个悲剧。
我出车祸之后也遇到过此类事件。
他们可能只是倾诉吧。
这种陈述的确有一定的力量。不过不知道如果你反反复复的讲,会不会像祥林嫂似的遭人烦。
总结
多想想读者需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