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1968讲《黄帝内经》之“上古天真论篇第一(10)”
接上文: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我们讲过了真人、至人,这次讲圣人。何谓圣人:森立之说:圣人,谓顺道者也。(随顺、顺从、跟随于大道的人就是圣人。)高士宗说:圣人者,先知先觉之人也。(先知先觉的人就是圣人。)王冰: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故曰圣人。(能与天地、日月、四时、鬼神相合的就是圣人。)张介宾:次真人、至人者,谓之圣人。圣,大而化也(真人、至人之后就是圣人,圣人的境界逊于真人和至人。圣就是广大变化的意思。)这是对圣人的有关注解。
我们先看看清代张志聪的本段注解,他说:“至人和真人,他们都会远远地避离世俗,在幽静的环境里修道炼真,他们没有家族六亲妻室儿女的烦扰和牵挂,也没有人世间的各种嗜欲,真正做到了清心寡欲;他们游行于天地之间,纵横于八方之外,是高于人类的高人。这是真人和至人。而圣人呢,身处于天地之内,顺应于天下八方的道理,以人伦之法教育百姓,制定法规制度,辅佐君王于朝堂之上,穿戴嗜好等生活方面符合于当时的世间习俗,无为而治,不让自己的身体过于劳累,随机应变,不过多消耗自己的心神,这就是治理天下的圣人,这样的圣人也可以悠闲自在的享有百年的寿命。又比如三皇五帝,周公孔子他们寿命都不超过百岁,但是他们的灵明真性却是与太虚同体的,是万劫常存的。”这是清代张志聪的观点。
再看看明代张介宾的观点,他说:“次于真人、至人的,就是圣人,也就是圣人的境界比真人、至人要稍逊一筹。圣是广大而变化的意思。圣人之道是能与天地合德,能与日月合明,能与四时合序,能与鬼神合吉凶,圣人能把天地之德,日月之明,四时之序,鬼神之吉凶都合而应之,所以他能身处于天地间的和气之中,顺应于八风的正理,而邪气不能伤害到他。圣人适应于世间的生活习俗,自得其宜,随遇皆安,故心态平和而无嗔怒之心。他和其光,同其尘。圣人之心,在外随世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内则内在的道心没有改变,外在变化可以做到和世俗人一样,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生活习惯可以做到和世俗人是一样的。内在的道心没有改变,内心就不会去仿效世俗。外不让自己的身体过于劳累,所以形体不坏,内无思虑忧患则心静,所以精神不会受到伤害。身内身外具有所养,则恬愉自得而没有耗损的忧患,故寿命也可以达到百岁。”
以上是圣人的境界,大家可以参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