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风云》——主战与主和

2017-12-18 16:43:04 鲸鱼树island

鲸鱼树island > 电影评论

风云者,变化莫测也。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几乎是同时开始的,并且当时的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舰队,双方军备力量并不悬殊。本该难分伯仲的一场战事,为何最后却输的如此难堪呢?

影片开头是“高升号事件”,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这一事件可以算是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在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从9月17日的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遭受重大挫败,到1895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恐慌至极,不惜签订《马关条约》也要停止战事。

首先朝廷对于这场战争分为两派,以光绪帝、翁同龢为首的主战派,和以慈禧、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其次在电影里反映了其他视角的主战派与主和派,有方伯谦、刘步蟾的主和派,也有邓世昌、威海百姓的主战派。

当时中日军事力量并不悬殊,与李鸿章的不自信相比光绪帝极为自信,光绪帝认为李鸿章在夸大其词,日本不过蕞尔小国,中日一战中国必定会胜。而翁同龢与李鸿章早有私仇,同时作为光绪帝的老师的他认为,李鸿章的权力过大且无人抗衡有改朝换代之险。所以作为一个聪明的文臣,翁同龢一度打压李鸿章,掌管户部的他以各种理由三年不给拨款,害怕北洋水师壮大,又下达海军军火禁购令,所以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致远号在追击吉野号时竟无炮弹可用的这一幕。

主战却不懂作战,一方面言辞正义要去李鸿章同日本作战,一方面又不相信李处处打压李。最后也不过是翁同龢机关算尽让李鸿章下了台,但他同时把自己的靠山光绪帝也拉下了台,在面对强敌的时候不知团结反而内部撕咬,可见官员的短见与无知。

而邓世昌与威海百姓的主战更多彰显的是义裂风云豪迈壮烈。百姓不过图一个安居乐业,面对侵略他们自然要战,而邓世昌接过万民折向李鸿章请战更能看出他的英雄气概。

在主和派的这一方,慈禧太后的态度其实摇摆不定,她对日宣战又主动求和。慈禧也不懂军事,她本以为这一战可以速战速决,却不料屡战屡败,慌了神的慈禧甚至重新任命奕訢,让奕訢去调停战事。

影片中方伯谦和刘步蟾形象让我们痛恨,因为他们的贪生怕死我姑且把他们视为主和派,作为北洋水师的高级将领没有担当,反而像朝廷的文官一样滋事生非,过度相信国际公法,未曾想到日本在战争中会不讲公约。

李鸿章作为当时清廷的一把手,他却一心主和消极应战,原因主要有:第一他对日本野心认识不足, 在马关条约签订前他从未去过日本。第二他对敌我力量认识不清醒,李的北洋水师多年未购新船且朝廷下令不准购买外国军火,李自知北洋舰队实力大不如前不敢作战。第三李鸿章过度依赖以夷制夷,寄托于外交调停。同时李作为汉族官员对于慈禧和光绪帝来说他始终是一个外臣,李虽是参与者执行者,但却不是决策者。众臣皆担心甲午战争如果胜利,李会功高盖主,在明明有四大水师的情况下,却无法聚集,最终以北洋一师之力对抗日本全国之力。

很多人总认为主战就是爱国,主和就是无能,但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大背景下我们很难判断究竟是主战误国还是主和误国。

甲午海战败了,在我看来实非战之罪也。当日本已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后,清朝依旧一盘散沙,主战与主和的矛盾反映了清朝各方面的矛盾已不可调和,在如此混乱的体制机制下早已注定了清朝黯然失败的结局。

《《甲午风云》——主战与主和》by 鲸鱼树is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