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三毛。
总是看到身边的人在看三毛的书,自己也曾看过一本《梦里花落知多少》,可当时年龄很小,根本就读不懂三毛,又听了很多关于三毛和荷西的爱情,便认为她的其他书写的全是与荷西的爱情,就不再翻阅。
我,如今已是成年人,满腔热血的渴望自由,再看三毛,心中又多了几分深刻。
01
首先,我把他叫做敢于突破体制的女人。
在《相约星期二》这本书中,莫里教授说,“我们的文化并不让人觉得心安理得,我们在教授一些错误的东西,你需要十分坚强才能说,如果这种文化没有用,就别去接受他,建立自己的文化,但大多数人都做不到”。
很显然,三毛属于“少数人”。
她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文化。
有一篇文章中,她写了小时候写作文的经历,老师让全班同学去写一篇关于长大后想做什么的作文,因为当时三毛的文笔出色,老师让她赶快写完,读给大家听。
她说,长大后,我要做一个拾荒者,因为垃圾桶中有很多好的东西。老师当时气凶凶地朝她扔了板擦。
第二次改后,她说,想做一个夏天买冰棒,冬天买烤地瓜的人,这样每天可以呼吸更多的新鲜空气。老师依旧很生气。
第三次改后,胡乱的写了想当医生,老师当时看了很感动,给了甲等。
虽然是这样写了,拾荒梦却仍然被延续了下去。
这就是我们的文化,从小我们就被告诉,拾荒(也就是捡破烂)是丢人的事,它不应该被作为理想。
而我们的文化又告诉我们,劳动最光荣,所有靠劳动吃饭的人都值得被敬佩,而拾荒者也是靠劳动,可每每提起,却获得更多的嘲笑。
这是我们文化所矛盾的地方。
渐渐的,文化就会形成体制,首先你会厌倦它,慢慢的你习惯它,最后你不能没有它。
突破体制,建立自己的文化,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才是正确的。
02
其次,我想谈一谈三毛的爱情观。
三毛写自己的爱情时,相比之下,更为客观,没有尽情渲染,写的轰轰烈烈,而是充满着茶米油盐酱醋茶。
看完三毛写的爱情,一秒钟把我拉回了现实,原来三毛不过和我们一样,都是极其普通的人。
书中有一段三毛和荷西的对话:
荷西:你要一个赚多少钱的丈夫?三毛:看得顺眼的话,千万富翁也不嫁,看的中意,亿万富翁也嫁。说来说去,你总想嫁有钱的。荷西:那如果和我呢?那只要吃的饱的钱也算了,荷西:你吃的多吗?三毛: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点。
三毛追随的爱情,大概不是你拥有多少的钱和势,而是我中不中意于你,我们价值观是否相同,是否,只一个眼神,你便可以意会我的心意。
书中,三毛还提了朋友贝蒂和米盖的故事,贝蒂总会缠着米盖,只要稍一离开,贝蒂就会发脾气,她总会要求米盖去挣钱,就算在战况危急时,也不例外。
米盖不仅被剥夺了自由和私人空间,生命也没有权利去管。
三毛有次和贝蒂说,他如果饿了自会自己回来找吃的的。
我们深爱彼此,在这孤独的世界中寻得彼此的安慰,而我们又是每一个个体,谁也不是谁的“另一半”,我们都需要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来安放各自的灵魂,这个地方,任何一处都是触碰不得的。
在我看来,这也许就是三毛的爱情观。
03
再次,是关于她对很多人的爱和同情。
很多时候我在想,为什么三毛会和邻居、陌生人留下这么多美好的回忆?
原因就在于爱与同情。
爱是多么抽象的词啊!可它随时处于我们身旁。
三毛是极其单纯的人,她会在路上顺道拉上陌生人,会去帮助生病的邻居,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爱和温暖。
我们所有的关系都源自于爱。
爱是唯一理性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