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读素书(4) 人才的第一标准
求人之志章第三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禳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说人才难得,人才稀缺,不是现在才稀缺,几千年前,人才就是宝贝。为什么呢?按《素书》的标准按图索骥的话,实在太严格了。
学历,家室,长相,阅历……在这套标准里统统没有用。
《素书》求人才,在考察其“志”。这个志不光指理想,还指这个人的精神面貌,才干,如何待人接物,个人品行,适应能力,坚韧程度等等。都是无形的标准,可是,却比有形的标准更难达到。
这套考察标开头第一条,就是个人修养。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禳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这和我们现在的唯物观有冲突,我们努力不就是为了过好日子,过幸福日子么?那干嘛还要禁欲?不是这样的。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图。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这个理论把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层。
最底层是生理需求,包括呼吸,水,食物,生理平衡,分泌和性。第二层是安全需求,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家庭安全,道德和法律保障等等。第三层是情感和归属的需要,研究表明,婴儿如果得不到母亲或者其他替代抚养者,带着爱意的抚摸和拥抱,存活率很低。同时,人也需要友情,爱情,亲密感,社会和文化归属感,宗教信仰的归属感。第四层是尊重的需要,这个尊重分成内外两个部分,内部就是自尊,自信程度。外部就是外在的赞美,尊重,正向评价和信任。
最后一个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会思考一种叫做“意义”的东西,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会开始思考除了自身角度以外的宇宙天地,自然万物,人群社会……这决定了人的精神幸福程度。人是有灵魂的。
这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层层上台阶,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之间,即是人类活动的动力基础。很好理解,首先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人才会存活。然后这个存活必须稳定,不能朝不保夕。然后才考虑得到自己孤不孤独,需要情感的抚慰。然后再追求自信和自我的实现。
但在东方哲学里,自我实现不仅是最高层次,它甚至可以反过来逆袭,在极端情况下,可以涵盖其他的几个层次。
比如舍身取义,比如不为五斗米折腰,比如不成功便成仁,比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同时,在满足了某一个层次的需求之后,人得有种明智向更高一级发展。
不能一直在同一层次之间平移。很好理解,比如性,在得到满足之后,就不需要无休止的积累了。毕竟,人所需要的,能感受到的充实,被尊重,感情归属等等的来源,是在更高层级才能获得。单纯重复某一种活动,而卡在这个层次不垂直移动的话,所感受的虚无感,不满足感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同理,金钱,房产等等也是一样,尤其在几千年安土重迁和战乱夹缝里凄风苦雨的这个苦难重重的民族,潜意识里的不安和饥饿感还是在作祟,“囤积”这个词简直无处不在。
比如父母很喜欢囤积一些用不了的坛坛罐罐,再大一点就是囤积根本使用不了也不能带来增值的房屋。等等。
几千年前的《素书》,朴素地看透了人性。
泛滥的同类型欲望,是一种压力和拖累。酒,色,“嗜欲”成痴的爱好,是妨碍人向更高层次进发的陷阱。
写《闲情偶寄》的戏剧理论家美学家文学家李渔,在书里沾沾自喜地形容自己,因为自己在生活情调上的追求,有时候连累眷属跟着饿饭,这就太过分了。
据说从前喜欢“横渠四句”的有志青年,会在案头放两只碗,每天观察自己的念头,如果是善念,就投入一枚白豆,如果是恶念,就投入一枚黑豆。用过观察黑白豆子的增减数量,来检查自己是不是“慎独”,有没有“知行合一”,这是一种直观的对自己心灵世界的观察管理方法。
晚清名臣曾国藩有几件比较有趣的轶事。
他和朋友聊天称赞谁家女眷好看,会在事后内疚“真不是人”。看见别人的内眷如云,自己不由得东张西望,回家又感觉颇伤大雅,在日记里记载自己“目屡邪视,真不是人。”
他与外国使者共坐,长夜清谈几个小时,言毕告辞,人家竟然发现,瓜子壳在他的靴子周围堆出了一双脚印,也就是说,这几个小时,他始终心念如一正襟危坐没有动过。简直对自己要求到了苛刻的地步。
古人们是很重视“萌芽”状态的心念的,所谓“上医治未病”,高明的医生不是“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而是还没发病就看出病根所在进行疗愈。还有他散步观人才的趣事。无不说明一个长期对自己进行精神管理的人,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本领,这种本领其实人人本具,就是欠缺一种训练和长期的意识。(冥想,瑜伽,“断舍离”,“极简主义……”)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对自己下狠手呢?为了“除累”,把自己的机体和心神随时调整到一种最佳状态,为了更有广度和深度的目标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