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绵羊》(2) 哈佛、耶鲁的“上位史”

2017-12-19 08:19:12 小播读书

小播读书 > 书评

《《优秀的绵羊》(2) 哈佛、耶鲁的“上位史”》by 小播读书

哈佛大学

要深入理解当代美国的教育体系的形成,那么就必须要追根溯源,看看美国当代教育体系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这部分内容就是讲述美国名校的养成记和上位史。

美国的教育体系的形成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区域性贵族学校向全国性转变

在19世纪末,美国南北战争之前,常春藤盟校的规模还比较小,以区域性的学校为主,就读的学生也都是当地的富家子弟。随着南北战争结束,工业革命的爆发,美国工业经济取得了爆炸式的增长,催生了一大批富豪,同时工业革命的发展也带来了美国铁路业的蓬勃发展。铁路将全国连接起来,打破了区域精英和富豪的地方固有地位。新贵们需要通过社交让自己成为被众人接受的贵族。1882年,美国第一家乡村俱乐部成立,1884年美国第一所大学预备学校格罗顿学校成立,当时美国的精英阶层和富豪们开始搭建自己的社交平台和人脉关系网络,以寻求巩固他们的社会顶层地位。名校只是当时富人的俱乐部。

第二阶段:名校的扩展

为了网罗全国上下更多的富人精英,哈佛等名校开始广泛招兵买马,哈佛从19世纪60年代每年招100名学生,到1904年的每年招收600名学生。同时为了弱化当时贵族阶层“书呆子”的形象,他们开始鼓励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比如彰显学生“男子汉”气概的美式橄榄球运动就是在那段时间诞生并延续至今。

而且这些学校的学生主要是来自于那些富豪阶层建立的预备高中,比如1906年-1932年,在格罗顿学校申请的405位毕业生中,就有402位被录取。这种录取方式保证了当时富人阶层的利益,但是却导致了学校学术研究的水平。

第三阶段:调高门槛

随着招生规模和申请人数的扩大,学校的录取标准也水涨船高,加入了教师推荐信、校友面试,给校友子女加分、限制犹太裔学生人数等举措,甚至当时的普林斯顿大学还要求提供申请者照片,用“气质”这种主观的审核来强化了当时的精英阶层的背景和作用,这种招生体系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哈耶普的生源主要还是来自有富人和精英阶层所建立的预备高中,名校显然还是强化了名校作为富人家孩子的俱乐部地位。

第四阶段:招生录取标准的转折

1963年,布鲁斯特开始担任耶鲁大学校长,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将学术潜能提到录取标准的第一位。推翻了之前“全能手”的录取思路,开始招收某些方面的特长生,并结束了对口学校的亲密关系。1969年,耶鲁从单纯的男校也变成了一所男女混校。1965年是美国大学招生录取的转折点,美国从原有的贵族制进入了精英领导制,招生标准从人脉转向了以考试和成绩为主。加入了一系列的标准如今天我们熟悉的SAT/AP/GPA和奖学金证等。这些是那些顶级贵族阶层所不擅长的。招生规则的变化,直接导致了竞争的白热化,也导致了录取率大幅降低。1968年,哈耶普三所大学录取率均下降到20%以下,但是在这个阶段,富人阶层还是想尽办法占领优势,他们聘请SAT私人教师帮助提分,雇佣自荐信导师等等。

第五阶段:竞争白热化

随着大学生申请人数的增加,美国高校的数量也激增,这样顶级名校成为了稀缺资源,家庭之间的竞争呈现白热化。而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布了一份大学排名,进一步挑起和加剧了学校间的竞争。在90年代后期,美国的大学生生源开始走向全球化,学校和学生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作者1981年进入大学,当时他们通常上3门AP课,参加3项课外活动,如今的通常是7,8门AP课和9,10项课外活动。甚至作者指导的一位耶鲁学生就考了11门AP课。与此同时名校的录取标准日趋严苛,而学生和家长追逐名校也日趋疯狂。这种个人竞赛就像是军备竞赛一样,作者举例说,没有一个人需要11门课外活动,除非另外一位学生参加了10项课外活动;没有一个国家需要20000颗核弹头,除非另外一个国家拥有19000颗核弹头。这种竞争背后正在的驱动力是超越他人,而非个人真正的需要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