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
《芳华》是导演冯小刚那一代人的青春,讲述的是那一代人在时代的巨大变革中随风飘荡的故事。
老实说,看完电影,我并没有觉得有多震撼,有的,只是满满的压抑和憋屈。
在那个情窦初开的青春年华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上人”,但却只能在心里暗恋着,无法言语。
被大家称为文工团“活雷锋”的刘峰做尽各种好事,得到各种荣誉,是部队的标兵,是每个人学习的对象。
但是,就因为自己喜欢一个女孩,就因为没有控制住情绪抱了一下她,就被指控猥亵,进而被迫离开文工团。
他有错吗?
或许在那个年代是有的,因为他做了大家认为羞羞的事情。
不管怎样,他没有选择,只能被调到野战部队,进而开始自己残酷的军营生活,在战争中负伤,为后来的残疾埋下伏笔。
从此,刘峰便和他的她、他的文工团、他的青春、他的芳华渐行渐远了。
山前相遇,山后却不能相逢。
在那个年代,一个人的命运,很大程度上不能由自己决定,这是最悲哀的事情了。
这只是刘峰的故事。
下面我们说说女主:何小萍。
父亲被指控为走资派,在她6岁便离开了她,母亲改嫁,继父不接受她,从小受尽各种冷眼,到处被排挤,生活看不到一点光明。
因为从小比较努力,孤单的时候就练舞,所以,她有机会进入到文工团跳舞,她以为自己离开了那个最黑暗的地方,可是,事情并不像她想象的样子。
因为从小养成的自卑、孤僻的性格,她融不到集体中,还是被排挤。
我越来越觉得,一个人的童年,对他的影响是终生的。可能我们奋斗一生,也无法逃出那个牢笼,那个心灵的枷锁。我们被套一生,渐渐麻木,最后与生活和解、妥协,并懂得了人间烟火。
何小萍的命运,早就注定,在那个年代,有那样的一个身世,她无法挣脱,最大的反抗,还是在刘峰被调走之后,她拒绝上台演出,进而被调到野战医院,去感受战争的残酷。
她一生都在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她认真地救人,直到她真的成了标兵,成了英雄,她却接受不了,精神一下子崩溃了。
芳华青春是美好的,但在大时代变革之下,每个人都是那么的无奈,他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只能像风一样随波逐流。
就连文工团本身也是,当听说文工团要解散时,政委指导员也失声痛哭:自己待了半辈子的文工团,怎么说解散就解散了呢?
那一年,中国发生的每一件大事,都是史诗级的,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总理去世,唐山大地震、粉碎四人帮等等,小人物在这样的背景下,连哀嚎的机会都没有,只能认命。
《芳华》是同名小说作者严歌苓和导演冯小刚的共同作品,文工团是严歌苓和冯小刚共有的军旅经历,也是他们不可忘怀的青春记忆。
大家可能不知,文工团不像是普通部队,它是个很典型的机构,具备强烈的时代和人性特征。
一方面它是个专注文艺的团体,拥有鲜明的艺术属性,对美,爱,浪漫等精神追求有很强的敏感。但另一方面,它又隶属于军队,身份特殊,纪律严明,服从命令,压制个人情感,甚至冷酷无情。
当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要求集于一身,便造就了强烈的内在张力,从而引发了无数戏剧性的变化,剧中改变所有人命运的“拥抱事件”就源于此。
文工团的这个特性,也是那时的时代要求,大公无私,大义灭亲,崇高向左,人性向右。这种左右互搏的内在分裂在现实中影响深远,引发了无数有名无名的悲剧,直至今日依旧无法尽言。
看过了冯小刚那个时代的芳华,我越来越觉得现在的美好。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芳华,而我可能正处在芳华之中。
前段时间我坐在图书馆读书,一缕阳光撒在书桌上,如沐春风,我觉得,不管我的大学有多差劲,像这样无忧无虑地读着书,发着呆的日子,以后可能再也不会有了。
时代,正翻起滚滚浪潮,它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昨天我们说过,现在这个时代,是自由主义的时代,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自由,追求自己喜欢的人和事,最起码我们有这个机会,我们有这个选择权,所以,我们应该庆幸。
芳华易逝,让我们抓住青春的尾巴,勇敢地活出自己的样子,活得精致,活得漂亮,享受生活,享受当下,这比什么都重要。
可能多年之后,我们被岁月改变,但愿当回忆起这段最美的芳华,都能笑得像个孩子。
愿我们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一起致敬我们的芳华!
冯小刚的《芳华》让我不禁想起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故事也发生在那个年代,75年到85年,路遥以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的爱情故事和奋斗历程为线索,同样讲述了小人物的芳华,以及他们在时代的变革中选择道路的故事。
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芳华,你最美的芳华是怎样的,留言给我吧。
今天,小道承诺,只要转发本文到朋友圈的小可爱,加小道微信并发一下截图,小道便会送一份电子版的《平凡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