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80心中的“芳华”情怀

2017-12-19 15:27:07 星期五文艺

星期五文艺 > 电影评论

我是八零年代初生人,姥爷打过内战,建国后带队驻扎南方某个武装部;母亲在武装部大院长大,五零后那批知青。父亲和两个舅舅都当过兵,其中一个舅舅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另一个则是在89去了北京...

你问我心中有没有冯小刚在电影《芳华》中讲的那段历史的“情怀”,我说没有那绝对是假话!一个背后是建国与文革、童年成长是改革开放与企业改制、在千年之际踏入社会的人,可以说,潜意识里全是那个时代留下来的东西。只是,我这个情怀和上一代的那个完全不同。他们坐北我坐南,方向、角度不同而已。且听我这个八零后心中的“芳华”情怀:

「我有没有当兵情节?」

没有才怪!我记得自己在幼儿园,每个人都喜欢玩“警察捉小偷”的游戏。没人爱当小偷,只能猜拳决定。捉的人逮到被捉的人总会自豪地用手比划出一支手枪:不许动!...

在幼儿园中,几乎人手一顶“大盖帽”,绿色的、灰色的...至于军装,不一定人人都买,但学前班没有哪个小朋友不会去照相馆,穿着整套绿色军装拍张照片。这张照片我到现在还留着,和朋友一次吃饭说起来,才发现和我同龄的人都有“那张照片”!你能从我照片中看到我那时穿着军装敬着礼的自豪表情。

「那个时代的歌曲」

“红颜滚滚唱英雄...”,“一条大河波澜宽...”,“送战友...”,这些歌说实话我没有一首能说出名字的,但作为听者,想必我耳朵都磨出老茧了!你能想象到吗:躺在澡盆里听妈妈唱;坐在自行车后座上听爸爸唱;过年团圆搓麻将时听奶奶唱……这是何等的音乐熏陶。你问我到底爱不爱这些歌曲,我不敢说,他们的确没有像小虎队、周华健那么亲切,但却能给我造成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感,说不出,道不明。当然,这是后话了。

「那代人在我眼中的印象」

当然,我只有权利说我身边的人:

我父亲退伍当了医生,那时改革开放初期,男人盛行穿高跟皮鞋。而我爸第一次见我妈却穿了那双部队的军绿平底鞋,兜里还揣着“党员证”,赶着二八的永久自行车跟我妈走了一道。这大概就是之后有了我的成因之一吧!

我大舅罕言寡语,是家中老大,作为军人后代必须得当兵。在部队闷闷的,退伍在厂里也是闷闷的,用北方话是“三棍子打不出个屁来”。然而,只要一提起改革开放和港台流行明星,大舅总是怒目三分,冷嘲热讽,说:“这些人都该杀头!”天知道他跟资本主义怎么这么大的仇恨。

多年后我跟母亲去南方蹭她同学聚会才知道,同样是一代人意识形态却有着天翻地覆的不同:南方人都在感谢改革开放,感谢下岗,感谢邓小平给了他们创业致富的机会。

我的姥爷着实让我印象深刻:退伍后从武装部长变成盐业局长。而他这个局长让我唯一享受到的官二代的特权便是我们家吃咸盐不用花钱了。除此之外,别无它享。直到他去世,我才知道他剩下的存款还不到一万块钱,要知道,那已经是中国“入世”的年代了!

最后重点说说我的小舅:他自然也当了兵,不早不晚,刚好赶上“越战”。当姥姥还在为小舅的退伍前程做准备时,他背着她给我妈写了封遗书:他准备上战场了,可能回不来了...

没错,这就是我,我妈,乃至我姥姥姥爷那代人对越战的全部认识。没人知道越战背后的政治利益,没人知道越战双方的社会阵营,更没人知道我们到底打的是越南人还是美国人...我们只知道“自卫反击”这四个字,我只知道我妈看着信哭了一夜。

好在小舅在前线部队埋伏了三天三夜,上面突然下令撤兵了,战争结束了。冯小刚《芳华》中有句台词:子弹是张眼睛的,不打好人...我的小舅退伍后分配到了国企,后来,企业改制,遭遇下岗,补偿不到一万据说还没拿到手。困难时期甚至连孩子的学费都交不上...在之后,我不忍心说下去了。

如今,我上面讲的那些人都不在了,我没有能力和素养去分析社会和历史背景,唯有把那些愧疚都留到自己潜意识里。转化成几行文字,这大概就是那个所谓的“情怀”吧!

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上一代人的那些经历,我们这一代人会变成什么样子?纵然,网络、金钱、虚荣、欲望的力量太大了,在这些物质面前区区一个“芳华情怀”算得了什么。

再者,那些建国、四线建设、上山下乡、越战、改革开放、入世等等所谓的历史,到底对年轻人有什么意义,没有人去引导和启发,除了几句“你们这代人不懂”的老子教育小子的话。难道经历只为那代人用来发泄情怀?那就越发悲哀了。

《作为一个80心中的“芳华”情怀》by 星期五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