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likely to succeed
我没有考研的打算,上午去老师家请教了一些关于科研方面的原理和方法论以备毕业后可能使用,诸如课题的构思、制定,资料的查阅、收集,文本的加工、处理及后期的整合、修改等。期间被老师拉着看了二十多分钟《Most likely to succeed》(极有可能成功),观看途中老师充当翻译,只觉相看甚晚。
这应该是一部纪录片,主要讲述High Tech High学校系列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这是一所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及体系的创新兼创造型学校,而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过程是教师、学生和家长体会领悟不拘一格大胆创新的各种项目和实验。
这所学校给予教师绝对自由,没有规划性的教学大纲和标准化的考试。除此之外,免费公立,无教科书,无上下课铃,不同地区、不同背景、不同阶层的学生都可以进入就读,几乎没有门槛,人人可以任教……仿佛打了美国现阶段整个教育系统一巴掌。
这不是“打脸”的问题,也不是其内在规划和基础设施不像监狱和精神病院而似博物馆和三度空间,亦不是教育公平,质量提升,规模并重的问题。透过视频,无源无名的同理心能够感受到师生的饱满激情却不乏严谨的求学态度,更为可贵是师生对探索世界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实践技能的培养及训练。
记得有这么一幕,讲的是一位老师想在自己的课堂上革新授课方式,他不讲究分数而注重对学生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尴尬的是学生对此不以为然。老师问学生在考高分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之间如何抉择,大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地选择了考高分。一个女生说了一段大致如此的话:只有考高分才能进入好大学,从大学再开始认识自己、再培养思考问题的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以适应现实社会所需尚且不迟。
这何止是美国学生的心声?问题的关键在于选择不只有“高分低能”和“低分高能”,“高分高能”真的与其相悖吗?“高分高能”本身不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吗?
“教育让我们身上什么东西死了。”导演如是说。
听到这句话我眼角是湿润的。我始终相信,孩子的世界才是最纯粹的社会,是孩子造就了人类社会的一切。拥有无暇品质具有极大可塑性有着各自特点的孩子都在使用着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进行流水生产,想想都令人心寒。
美国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并不少,我们国家就更不必说了。
个体的变化在于时空和情景的不断转换,活着是为顺其自然那些无目标、无组织、无计划、无规律的时空与情景的转换,这是人类存在所有意义的源泉。存在的唯一特性在于其独特的独立性,个体自在性若是被变异的教育所束缚甚至扼杀,自为性丧失存在基础,余生只能选择生物性地存活。
目前的教育是一辆行走在错误轨道上的火车,方向出现了偏差,到哪下车都找不到目的地,甚至还有越轨翻车的危险。危险来临有一些人会幸免于难,但大部分人都做了嫁衣一同陪葬。
无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我凭着良心反感并反对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必然是功利思维,教育若无身体力行,只会使得口号盖棺封存并永远充当表征符号。应试教育的衍生品凸显的是一个严重偏离正态分布的选拔机制,既过滤傻子又扼杀天才(主要是扼杀天才),培养的学生尽是茫茫人海中最为普通只能依靠勤勉式的愚笨而获取世俗中所谓的成功并基此过完碌碌一生的人。大部分人只能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不敢不会更不能进行跳跃,甚至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这不是自然的创造,更非历史的选择,这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压迫和奴隶,是一种违背自然法且变态的权力。
这部纪录片并不会达到立竿见影世界各国竟相模仿的效果和地步,尤其在一些神奇的国度,异化了的马克思与时俱进永垂不朽,即便身处坟墓仍能飞跃历史指导日新月异的时代并能解决所有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教育的大众化逐渐沦为教育的平庸化,而教育的平庸化并不是在真正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人为制定选择生活的手段和工具,而选拔甚至可以称之为“职业赛跑”,这一定是变异的教育职业化。
突然想到上午老师的六岁孩子问我的几个问题。
“哥哥,你看视频中怎么说教育没有计划没有目标没有组织呀,我爸爸以前告诉我有的呀。”
我不知道如何回答,大学教材白纸黑字写的很清楚,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组织形式。“那是狭义的教育呀,专门指学校里的教育,就是你现在上学那个样子。”我硬着头皮诡辩道。
“哥哥,那你说世界上的教育家多吗?”
我一本正经地回答:“多呀,世界上教育家最多。每人在每时每刻都在教学和学习,你看我们在谈话,你正在教我学习,我也正在教你学习,我们都是老师和学生。”
他在一旁嘻嘻地笑,并告诉我他以后要做一名伟大的教育家。
我老师以滑稽口吻告诉他要成为教育家的条件和难度如何如何。他跑到我旁边嘟囔,他以后不要当教育家了。我在心里不禁感叹,教育家又“死”了一个。
严格意义上应该说“死”了一次,而且属于自在性区间的丧失。或许以后会复活呢?虽说复活后可能会再“死”,但“死”后又有可能再次复活呢?
愿那位小朋友及所有小朋友的思想种子都能生根发芽,扛得住外界的诱惑和压迫,不需外在怜悯和施舍亦能茁壮成长。直至有一天,认识自我,成为自我。那时他们便知道,即便深处隆冬,我们的心里依旧可以住着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回到寝室,查了《Most likely to succeed》才发现这部纪录片在大陆早已上映八个月有余,一边感叹自己信息渠道狭窄一边继续搜寻视频。无奈找了半小时却找不到一个完整版视频,删减版全英亦无字幕。与此对应的是,浏览器首页推送的娱乐八卦遍地都是,可见我们互联网对此不屑程度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