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绵羊》“直升机式”的父母

2017-12-20 08:45:25 小播读书

小播读书 > 书评

“天才”背后的“魔鬼”式训练

每一位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心态不仅仅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有,在美国也一样。家长都认为大学名气越大,教学的质量就越好。从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的精英教育的背景下,每年都有10-15%的高中毕业生卷入这场名校的竞争中,而且这场竞争也逐渐演变成为富人的游戏。

《《优秀的绵羊》“直升机式”的父母》by 小播读书

作者将家长分为两类。一种是“直升机式的父母”,他们盘旋在半空中,随时监控和对孩子施加压力,实施严苛的监管和教育,要求孩子达到父母设定的目标。第二种是“溺爱式父母”,他们过度放任孩子的自由,缺乏管教,盲目地夸赞孩子。在作者看来这两种父母都源自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大部分父母是利用孩子的成就来填补父母脆弱的内心,而且他们都把孩子当成一个无法独立的个体看待,以至于很多8岁的小孩还不能自己系鞋带。

父母对孩子的完美主义要求,实际上是对自身的不满的延续,孩子成为了父母的延续。在这种家庭教育背景下,很多学生是在父母的半强迫下选择学校和专业,甚至后来的职业。比如父母会强迫孩子在医生和律师之间选择,父母想尽办法让孩子从普通的中产阶级挤进精英阶层,这一切恰恰是父母想要的结果,而不一定是孩子的意愿。

但是另外一方面,父母却很少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带来的痛苦和挣扎,一项数据研究发现,来自富裕家庭的青少年经历抑郁、焦虑、身体不适和使用毒品的比例最高,22%的富裕阶层少女被诊断有抑郁症。与此同时,富人阶层的亲自关系也是最差的,家庭优越的家长比其他家庭家长更不愿意去面对这些问题,他们总是把问题归结于孩子的不成熟。

不仅仅是对大学生,现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开始,过去,我们所提倡的价值观已经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以一种可量化的应试教育标准。忽视了好奇心的培养,道德观的树立和社区归属感的建立等等,也忽视了还在本身的诉求,心理学家们发现,很多青少年经常深受压力、焦虑、愤怒、空虚的折磨,从而走上了嗑药、抑郁和反社会行为的道路。青少年缺乏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勇气,比如一位SAT成就不达标的女生就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孩子的自我意识只是建立在为了满足父母对成就渴望的基础之上。尤其是对于那些中下阶层的父母尤其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