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世间四种爱,人生三座城,逃得过?
褚慎明道:“结婚彷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子里面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苏文纨又道:“说是被被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鸟笼也好,城堡也罢,作者借苏、褚二人之口道出了《围城》的主要内涵,即困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长篇小说《围城》是现代作家钱钟书先生的大作,描述了在抗日战争背景下,发生在一批海外归国留学生身上的故事,以主人公方鸿渐的四段情感经历和三份工作经历,展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和人生的困境。
《围城》
故事虽然发生在三四十年代,但方鸿渐的故事依然可以引起当下你我的共鸣。个人认为作者书中提到的问题,是没有任何年代限制的,不论是当时的人还是当下的人都或多或少的面临“围城”的困扰,躲不开,逃不掉。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的这一问道出了多少世间男女的心事;“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卓文君又说出几多世间人的心愿;“我走过许多的路,行过许多的桥,看过许多的云,喝过许多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是啊,曾几何时,我们遇到的,有人是生命中的过客,有人只是来给我们上一课,好在幸运的终究会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不早不晚,正是刚刚好。
很遗憾,方鸿渐虽有丰富的情感经历,但终究没能和最爱的人成为眷属,而他的四段经历则可影射为人世间的四种爱。
一、世间四种爱
1.逢场作戏的艳遇—与鲍小姐
鲍小姐,纤腰一束,肤色暗而不黑,是方鸿渐归国船山结识的,事实上,此女已有未婚夫,因见鸿渐人还过的去,故视其为旅行的消遣的伴侣加以引诱,待旅行结束,自是桥归桥,路轨归路,似乎一切从未发生过。是故,他俩的关系根本谈不上心与灵魂的相爱。
2.门当户对的朋友—和苏文纨
门当户对对恋爱中的男女而言可谓是锦上添花。方苏二人不论是家世还是学历背景上不相上下,方乃乡绅子弟,苏则是官家小姐,二人又是同学,如若牵手可谓是天作之合。然而,徒有博士头衔和“苏小妹”雅号的苏文纨对待爱情却是游戏,她喜欢被男人簇拥着,喜欢看男人为其斗法较量,这给让她感到所谓爱的满足,她的故作姿态和忽冷忽热令二人渐行渐远,使鸿渐意识到二人好比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多近,终究合不拢来成为一体,最后苏文纨嫁给曹元朗,二人分道扬镳。
3.求之不得的恋人—同唐晓芙
我爱的人,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以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待我—唐晓芙
唐晓芙是作者偏爱的人物,她率真纯粹,不娇柔做作,也是方鸿渐的最爱。
自打认识她,他快乐的像个孩子,不是在睡梦中笑醒就是搜肠刮肚的写情书,可惜唐晓芙的意中人是那个“留着空白”等她的人,以方鸿渐丰富的经历,让她内心忿忿,加之苏文纨从中作梗,添油加醋一番,俩人误会越来越深,最终彼此错过。
4.想看不厌的妻子—跟孙柔嘉
孙柔嘉,大学毕业,姿色平平,是方鸿渐的同事,她看似柔弱,需被人照顾,实际上深有心机,与鸿渐相比颇有主见,有想法,包括自己的终身大事都懂得自己做主。不过,此二人的结合似乎跳过“恋爱”这道程序,俩人既没有你侬我侬好的情话,也谈不上日久生情,而是孙柔嘉通过自己的小心机嫁给他,鸿渐对她也不生厌,于是,想看两不厌的二人成为眷属。
方鸿渐的情感经历,不可谓不丰富,只是经历了烟花般的艳遇,刻骨痛心的最爱,激情热烈被消耗殆尽,最终回归于平平淡淡的真实,亦如他内心的独白:“结婚不需要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够结婚的资本了。”
二、人生三座城
故事中,方鸿渐一直在“围城”内外挣扎,他不断的冲进冲出,却终归逃不过命运的束缚。
1.婚姻之城
“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外一个。”
恋爱与婚姻不同,恋爱是两个人的事,而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方孙成婚后,有过短暂的蜜月期,但回到大家庭后,鸡毛蒜皮也就没了小事,各种问题相继出现,再加上柴米油盐,二人的矛盾愈演愈烈,对婚姻的失望,却也无可奈何。
2.职业之城
方鸿渐虽是海外留学,但对人生并无规划,职业生涯也从未在他词典里出现过,所以兜兜转转三份工作,最终所取成绩欠佳。
第一份工作就职于银行,事实只是挂个名号,也算是过渡阶段,此间他并未上心,与周太太闹翻后,愤然离去。
收到三闾大学任教的邀请是第二份工作,此饭碗恰恰是“情敌”赵辛楣推荐的。故他与赵辛楣、孙柔嘉、李梅亭等五人一块儿舟车劳顿前往学校任教。此刻,他也由“混日子”的心态,转向“教育兴邦”,青年有为的抱负之心油然而生,奈何,他想踏实做事,却被卷入学校内部的派系斗争,终因被停俜而离去。
返回上海后,他前往一家报社就职,想可借笔舒展才华,却被分派到《家庭与妇女》专栏,写繁琐小事,如“酱油浇了麻油会发霉”之类的,这让他哭笑不得。
理想与现实有着不可避免的落差,但方鸿渐三份工作,因期望而失望,因争执而无奈,到故事结束时,他的下一份工作在何处,尚且不知。
3.自我之城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到,人有受尊重的需求和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作为知识分子的方鸿渐更不例外,细探寻他悲剧的根源恰是缺乏对我的认知,这让他无论如何都难以实现自我价值,这在其工作和恋爱的态度可见,做事更多以他人为主,而非遵从自己。正如赵辛楣对其评价:人不讨厌,但全无用处。
方鸿渐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路上,婚姻也好,事业也罢,虽犹如围城,城里城外的人为此所累,但无论是进还是出,关键在于对自我的认知,是长成自己的样子还是他人眼中的样子?是向内看还是向外看?唯有认清自我,方可突破“自我之城”成为自我命运的主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