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怎么可能会改变你?

2017-12-20 11:47:09 Container

Container > 读书笔记

《阅读,怎么可能会改变你?》by Container

“我不相信改变生活这么巨大的工程能有什么捷径。”

记得泰勒·本·沙哈尔在《幸福课》的前言中写过一句话“仅通过阅读本书(书籍本身),是无法令你的生活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的,我不相信改变生活这么巨大的工程能有什么捷径。”

放下书,过眼忘,一部分内化成灵魂,一两个句子铭记在脑中,然后,什么都不剩下了。

然后,我们的大脑又如同洁白的抽水马桶一样了,底下泛着的那点儿,只不过是我们原来的的知识背景和生活常识。

阅读,应该是可预期内世界上回报比最高的投资了,几十块钱买走了几乎作者整个世界。

(在一个主流群体都不怎么读书的国家,我先澄清一下“阅读”的歧义,这里的阅读不是对符合主流受众的,娱乐性强的,贴合大众意淫方向的带有“成功,人生,男人,女人,青春,职场等等”的无脑爽文,网络小说,这种文章只有近乎本能的快感,没有理性的引导,只是符合心理刺激的生动故事,而我指的阅读是能带给你真正的收获,理解,感动的东西,不管是人们“神化”的名著,还是公众平台上那些外表朴实的文章)

但,它对我们的改变怎么会小的不可量化呢?

我喜欢观察,观察别人,观察万物,观察物体在自然力作用下的轨迹,也观察自己那痛下决心却几乎无力改变的重复性的恶习。

我惊恐的发现,世间的每一个物体,每一个工程机械,每一个普通人甚至有着自觉理性和丰富学识的人,他们也只是被惯性驱使着,惯性是唯一的作用力。

《阅读,怎么可能会改变你?》by Container

古斯塔夫·庞勒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所述:“要想多少了解一些究竟,首先要确定现代心理学所确定的真理,即无意识现象不但在有机体的生活当中,而且在智力活动中,都发挥着一种完全压倒性的作用。”

“我们的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我们无法观察的一些隐秘动机的结果”。

你觉得你真的想呼吸吗?还只是不由自主的这么做了呢?你觉得在清晨的卫生间是哪个神经元细胞唤醒了你去刷牙洗脸,还是人们笼统的概述之“习惯”?你察觉到心情是否有周期性的变化?如果有,他们的触机是什么?我们耗费大量时间通过调用多种感官学习输入进大脑的信息,为什么转眼就忘?难道多巴胺也会把自己撸的飞灰湮灭?

就如同我们知道“阅读塑造灵魂”,但当我们阅读的时候,我们是怎么识别出这些奇形怪状的象形文字?怎么点连成线,线连成面,在与已有的知识架构融合进而在脑中生成图像?就像你的大脑发出一个讯息“我要吃饭”,事实上除了把一堆有机物放入嘴里,咀嚼两下,你什么都没有做。

我们人人都是巴甫洛夫的狗,不管你意识到与否,我们的思维,性格,习惯·······

区别只在于,摇铃的是上帝,而我们不只流口水。

你想开心就开心吗?谁,又在控制你的心情?

人,就是有意识与无意识的混合体,有意识的你自觉地去阅读,改变主观世界,完善自我,压抑着自己放纵的本能,遵循着道德和社会准则,不断向着被别人塑造的那个完美的你靠近。

而无意识的你自发继续遵循着千百万年来生物演化的最高法则——基因,你的肌肉组织,面部表情,心情起伏,生理反应,本能冲动又同时拉扯着你回到在非洲大草原上吃树叶的日子。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作用力场。

而你就在这两个力的对抗下进化,成长。

阅读,就是与人类内在最根深蒂固的本能对抗,与你最顽固的劣习对抗,与昨天的你对抗,在艰难的拉锯战中把你从兽性拉向人性,诚然这个过程非常的坚难,但是除了阅读真的没有更直接,更见效的方法了。

举个栗子···

几年前,当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我入了美剧坑,第一部就是米勒的《越狱》,对于一个整天都被跪在地上扇板儿,或者下了课追着女生跑的这样小同学包围的幼小心灵,想想便知道,一个纹着纹身,表情严肃,聪明绝顶的与黑恶势力对抗的男主角会对我造成多大的冲击。

当时的我,看着米勒在监狱操场上独自游走的那张孤傲的脸,我就暗暗发誓,我要学习模仿他的逻辑,行为,举止,等暑假结束一开学,我就要成为他那样的人。

《阅读,怎么可能会改变你?》by Container

成了吗?我只记得开学的思想品德课上,当老师提问同学们的理想是,我仍仰天长啸,壮怀激烈道:

”拯救世界!”

为什么?

为什么我还是那样蠢?

因为我只看到了表面,看到了他的冷酷决断,看到了他机智谋略,看见了他的每个行为举止,但我看不到他为什么这样做,我看不到他思考的每一个细节,我看不到他应对每个人时心理活动,我看不到他脑中宏大的蓝图和对时局的点滴把握和留意。

就如同在985读本科一样,如果一个不怎么阅读空如白纸的人去985读本科,那么他肯定会被积极专注的求学氛围所感染,进而迫使自己“努力学习”,但是他看不到的是学霸们体系化的认知方式,符合规律的学习习惯,针对自己的系统计划,这些实在太难了。诚然,努力学习固然相比在野鸡大学坠落好太多,但是这种表象的认知,很难让他有质的飞跃。

以上,统称为“潜移默化”,现象和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最终大都停留在表面。

这是独立于阅读的另一种改变,提升自我的方式。

这些,不同于阅读,它们都是表面的。

(所以可以先放下没考上清北和c9的自责了,因为可以肯定的是,对于个体的发展而言,阅读对生命的塑造远比一个积极的环境有效得多)

这就是阅读,和“被迫”改造的区别,一个由外向内,一个由内而外。

因为,阅读,直击内心。

纵使你的心灵是块形状怪异,表面斑驳的花岗岩,但是通过阅读,亚里士多德,斯宾诺莎,卡尔维诺,尼采,左拉,萨特,和千千万万有经验的过来人,是在上面直接雕刻。

嗯,直接雕刻。

但,又是为什么你阅读了那么多值得阅读的好书,心灵人格没有面的多么伟岸,看了那么多金融著作,反而炒期货的时候还是那么一窍不通?分析了那么多心理学大牛论文,你面对别人,还同沉默的羔羊一样?

因为你没有把书中内容当做技能一样操练,

在你看来,读了,就是读了。

最终的一点“实践”。

实践是有意识主动认知到无意识自发行为的关键,只有实践,才能大量的内化,吸收,才能从自觉到自发,进而补完上述“体系化的认知方式,符合规律的学习习惯,针对自己的系统计划”这些内在的核心。

从外在的努力,到内在的认知。

“什么学霸,天才,量化的智商”

你根本没有窥见他们内心那一套效率恐怖的认知和复习系统。

而阅读后的实践就是这种真正差距补完的第一步,你开始把自己无意识的习惯逐渐改造,武装一点,一点,一点········

只有一遍遍的重复,实践到你的肌肉记忆都明确了这种反应方式的程度,阅读塑造的威力才方显,当他融进了你的日常,习惯,内心,灵魂的时候,它才会发生作用,进而由内到外的全新的塑造。

“你可以了解世间万物,但追根溯源的唯一途径便是亲身尝试。”

而只有阅读,结合阅读指导下的尝试才会让你的外在的行为和内在的灵魂,一点一点,最终呈指数增长般的脱胎换骨。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你根本没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