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 阅读的四个层次
《如何阅读一本书》
文/0号粉丝
【读者笔记】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我们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剥丝抽茧,层层深入,刻画出书本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将阅读由低到高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四个层次,低层次到高层次依次渐进,高层次包含低层次的特性。我们在阅读一本书时,也应按照由低到高的层级去剖析书中的骨架。
阅读的层次越高,效果越好,但并不是每本书都需要精读,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没有必要。
但无论进行何种层次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都需要问四个问题:
(1)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找出主题。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我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
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
“这个句子在说什么?”是基础阅读阶段解决的核心问题。
在这一阶段,读者具备一定的读写能力,可以认为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但不够老练。
停留在这一阶段的读者,读书没有计划、没有章法,逐字逐句的啃,或者字句没有进入脑子,和猴子掰玉米没有两样,常常读完这一章忘了上一章,花一两周才能看完一本书,却说不出个所以然。
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在检视阅读阶段,要求读者通过略读、翻阅、查目录等方式,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不会太久)抓出一本书的重点,了解这本书的整体架构,弄明白“这本书在谈什么?”,判断出这本书值不值得多花时间仔细阅读,在脑海中把书归一下类(实用性VS.理论性,也可以按照学科进行分类)。
具体操作步骤为:
(1)看书页,如果有序就先看序,特别注意副标题,或其他的相关说明或宗旨,或是作者写这本书的特殊角度;
(2)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
(3)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
(4)如果是本包着书衣的新书,不妨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
(5)挑几个看起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如果这些篇章开头或结尾有摘要说明,仔细阅读这些说明;
(6)最后一步,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是连续读几页,不要太多。这样翻过全书,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后两三页。作者一般会在最后将自己认为既新又重要的观点重新整理一遍。
在检视阅读阶段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一次阅读一本难读的书时,不要企图了解每一个字句,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就是我们常说的精读。
对一本书进行分析阅读前,你至少已经完成了检视阅读,对这本书的基本骨架有所了解,弄懂书本的主旨和大意,对书本进行了归类。如果确定这本书值得你的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阅读,那么你就要带上X光般的透视眼来透视这本书,彻底吃透它。
在分析阅读阶段,你完全明白自己正在读哪一类书,能够简述整本书的主旨和大意,能够梳理出重要篇章之间如何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架构,能够说出作者写这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能够架构出这本书的基本论述,在充分了解一本书后,能够给出自己的评价及意见。如此,才算真正读懂了一本书。
分析阅读作为针对单本书的最高阅读层次,又可以细分为三个阶段。
一、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检视阅读)
(1)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
(2)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
(4)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二、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
(1)诠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2)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3)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
(4)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解决的。
三、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评论式阅读)
A.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1)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你说出:“我读懂了!”之前,不要说你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评论。)
(2)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3)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B.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1)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2)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3)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4)证明作者分析不完整。
阅读的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
就同一个主题阅读多本书、多种材料,要能面面俱到,而自己并不预设立场。
在主题阅读中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准备阶段,另一个是主题阅读本身。
一、观察研究范围:主题阅读的准备阶段(检视阅读)
(1)针对你要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试验性的书目;
(2)浏览(检视阅读)这份书目上所有的书,确定哪些与主题相关,简化书目到一个合理的程度。
二、主题阅读:阅读所有第一阶段收集到的书籍(分析阅读)
(1)检视所有在第一阶段被认定为与主题相关的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
(2)带引不同作者与你达成共识,使用你的语言去理解作者的意思;
(3)理清问题。列出一些可以把我们的问题说明白的问题;
(4)界定议题。通常,对一个问题会有超过两种以上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找出不同意见彼此之间的关联,再根据作者的观点来分类;
(5)分析讨论。这本书在说些什么?是如何说明的?这是真实的吗?与我何干?
阅读完书目的所有书籍后,进行主题讨论,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以求突显主题。比较有共通性的议题,要放在比较没有共通性的议题之前。各个议题之间的关系也要清楚地界定出来。
因为主题阅读会同时阅读大量书籍,更接近于专注研究莫一领域的文献,效果最好,对读者的要求也最高,普通读者很少有进行主题阅读的机会。
不是所有的书都需要分析阅读或主题阅读
弗兰西斯·培根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
在开始阅读之前,我们要明确阅读的目的,消遣娱乐还是获取知识,简单的获得资讯还是为了拔高自己。
一般来说,阅读内容无非包括“读的懂的东西”和“必须要读的东西”,我们大多时候愿意读能力范围内的书籍而规避超出能力界限外的读物,但有时候“必须要读的东西”会促使我们去试着读一开始并不了解的东西。
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和阅读对象,阅读的要求也不同,需要达到的阅读层次也应做相应的调整,大多数书籍只需要做检视阅读就可以了,少数书籍需要进行分析阅读,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需要进行主题阅读。
【读者闲谈】《如何阅读一本书》作为我训练阅读技巧书单中的第一本,我对其抱有极大的期待,所幸作者没有辜负我的这份期待。
本书作为阅读指南是出色的,语言简练、结构合理、案例颇多,像我一样没有任何阅读技巧的读者也能顺利的读完并且找出书中的重点。
除了阅读的四个层次,作者还分别阐述了不同种类书籍阅读时的特殊技巧,例如如何阅读故事、戏剧与诗歌,如何阅读历史书,如何阅读哲学书,如何阅读社会科学等等,甚至还提及工具书的使用方法,涉及内容之广超出了我的预期。
书中特别触动我的一句话是:“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现在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手机电脑成为我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阅读内容也以各种微信文、新闻期刊、八卦周边为主,感觉读了很多,却耐不住细究,回顾过去两三年时间,可以用“浪费光阴”来形容。
当我再次拿起一本书籍,发现大脑像被框死在一条直线跑道上,发散不出任何思绪,阅读速度慢到好几次想放弃,咬牙读完,却什么也记不起来,更妄谈学到什么知识,这不是记忆中的自己——长时间的碎片阅读剥夺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感到惶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胆寒,甚至超过了知识匮乏带来的焦虑感,我意识到自己正在丧失作为一名受过教育的人最宝贵的东西——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好在没有破罐子破摔,而是决计改变,重新学习阅读的技巧,重新开始真正的阅读,重新变成一个真正且真实的阅读者。
【参考书籍】[1]《如何阅读一本书》 [美] 莫提默·J·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