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帝国的崩溃(002)外戚专权

2017-12-20 21:19:06 江河散人

江河散人 > 书评

由太后及其本家亲属来主持帝国政务,对于本朝的文武百官而言又是一件不足为奇的事了。

首开先例的是和帝时的窦太后。公元88年,三十三岁的章帝去世,年仅十岁的太子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皇帝因年幼无法处理政事,皇太后窦氏便代为执掌最高权力。

窦太后临朝称制后,兄长窦宪先是被任命为侍中,其后因率军大败匈奴而官拜大将军一职,进而权倾朝野。

与此同时,窦武的弟弟窦笃出任卫尉、窦景出任执金吾、窦瑰出任光禄勋,如此,皇宫与京师的军队全在窦氏掌控之中。

窦氏家族的其余成员也纷纷占据朝廷要职,大批窦氏党羽更是充塞了朝廷及地方各处。一时间,天下只知有窦氏而不知有天子。

然而盛极必衰。公元92年,借助宦官郑众等人的帮助而铲除窦氏势力后,和帝开始了为期十三年的真正帝王生涯。

和帝儿子不少,前后有十数个,然而却接二连三的不幸早夭。有人说是善妒的阴皇后所为,和帝也常有怀疑,于是便将后来出生的儿子秘密养在了宫外。不过从最后的结局来看,这一措施并没有起到太大效果。

等到和帝在公元105年去世时,皇位的继承人选只剩下两位:长子刘胜与幼子刘隆。

皇后邓氏以长子有不治之症为由否定了立刘胜的建议,转而拥立出生仅百日的刘隆为帝,是为汉殇帝。

一百来天的婴儿连走路尚且不能,治理国家更属天方夜谭,这种情况下,邓绥便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

随后,太后的兄长邓骘被任命为车骑将军,享受与三公同等的待遇,其余的邓氏子弟也相继担任朝廷要职。

殇帝即位不足一年便突然去世,对此似乎早有准备的邓太后与邓骘连夜将清河孝王刘庆之子刘祜召入宫中,随后宣布立刘祜为帝,是为汉安帝。

安帝即位时年仅十三岁,因其年幼的缘故邓太后继续了她的临朝生涯,直到十五年后去世为止。这是本朝第二次的外戚专权时代。

汉安帝在邓太后死后开始亲征,然而仅仅四年以后便在南下巡狩时身染重病,并最终死在了返程途中。

安帝的突然驾崩引发了最高权力的争夺。皇子刘保是汉安帝唯一的儿子,故而在永宁元年被立为了太子,原本理应由他继承大统。

然而由于其生母李氏为安帝善妒的皇后阎氏所鸩杀,惧怕被事后报复的阎后便联合安帝的乳母王圣、大将军耿宝、宦官樊丰、江京等人构陷太子,并最终促使安帝将刘保废为济阴王。此事发生在安帝病逝的一年之前。

为了确保自身的权势,阎后和阎显兄弟派人迎立年幼的北乡侯刘懿为皇帝,史称汉少帝。阎氏被尊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并任命阎显为车骑将军,阎景为卫尉,阎耀为城门校尉,阎晏为执金吾。

自此,阎氏一门独揽朝廷大权而威服天下。这是本朝第三次外戚专政时期。

不过,相比于邓氏,阎氏外戚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

公元125年12月10日,即位仅206天的少帝刘懿病重去世,帝位再次悬空。正当阎氏试图再次另立藩王之子为帝时,孙程等十九名宦官突然发难了。

在斩杀江京、刘安、陈达等人后,孙程等人迎立安帝时的废太子济阴王刘保登基称帝,是为汉顺帝。随后,阎氏兄弟及党羽皆被诛杀,阎太后则被迁往离宫幽禁,并于次年驾崩。阎氏外戚专权的时代就此结束。

公元144年9月,时年三十的汉顺帝于洛阳驾崩,四个月前被确立为太子的刘炳即位,是为汉冲帝。

由于新帝不过二岁,皇太后梁妠临朝称制,其兄长梁冀为大将军,梁不疑为河南尹,朝政大权就此归于梁氏外戚。

冲帝在位不到半年即去世,皇统再次中断。以李固为首的群臣属意年长有德的清河王刘蒜,这一建议为意欲专权的梁氏兄妹所拒绝。最后年仅八岁的乐安王之子刘缵被拥立为帝,是为汉质帝。

梁妠再次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而朝政则仍控制在其兄梁冀手中。

本以为新帝年岁较小易于操纵,岂料质帝虽年幼但却聪慧异常,其对梁冀的嚣张跋扈早已心怀不满。在一日面见朝臣之时,九岁的皇帝目视梁冀远去的背影不由得脱口叱责道:此跋扈将军也。

耳目众多的梁冀听闻此言后,自然愤怒难忍,于是当机立断将其鸩杀以除后患。质帝死后,李固、赵乔等大臣再次提出以清河王刘蒜为嗣的建议,不出所料地又被梁冀所拒绝。

随后,在中常侍曹腾等人的说服下,梁冀策立了十五岁的蠡吾侯刘志为帝,是为汉桓帝。梁妠则仍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朝政继续为梁氏一门所把控。

桓帝时期,梁氏家族的势力之盛达到极点:前后七人封侯,出了三位皇后、六位贵人、两位大将军,女子拥有食邑称君的有七人,娶公主的三人,其余子弟担任卿、将、尹、校等职务的共计五十七人。

无疑,从冲帝、质帝到桓帝于159年诛灭梁冀一族的十几年间,大汉天下完全被梁氏兄妹所操控。这是本朝第四次外戚专政的时期。

加上此次窦妙以皇太后身份的再次临朝,短短八十年间本朝便有五次外戚轮流执掌国家政权,次数之频繁、执政时间之长可谓空前绝后,无怪乎后人视外戚专权为本朝政治最为显著之一大要点。

然而,一个核心问题是:王莽代汉的殷鉴不远,本朝的外戚政治为何还如此发达?仅仅是因为皇帝即位时年少不更事抑或有其他更为根本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