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尽全力,学以致用/《曾国藩》读书笔记(五)
22天精读《曾国藩》之day5
今天我读的《曾国藩》第七章“靖港惨败”。
1. 学习曾国藩竭尽全力、反复修改的写作习惯。
【曾国藩喜气势浩瀚、玫伟飞腾、雄奇壮大的阳刚之美,做起文来,气势充沛,声光炯然。但他才思并不敏捷,每作一文,都要搜肠刮肚地冥思苦想,有时弄得精疲力竭,写好后,改而又改,直到他满意的时候,才拿出来给朋友们看。
他提笔写起来。写好一段后,又反复斟酌字句,涂来改去,最后自己觉得满意了,才轻声念出来,看看抑扬顿挫、高低缓急的声调如何。】
——《曾国藩》
前面看曾国藩给小饭店门口题对联,又在船山公遗居题字,我就感慨于古人竟总是提笔就题诗作对,即兴就出文章,实在是令人佩服之至。
看了这段,我才明白,他们是因为平时把功课就已经做足了。对于古文和经典都是耳熟于心,不但诵读熟练,而且达到了活学活用的境界, 所以才能出口成章。
看来,真的是得把书读透了、记住了、会用了才可以。不然,关键时 刻,哪有再找书、翻书的时间和机会。
同时,这段话也让我想起了村上君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里面的说的,写长篇小说的时候,他要通过9个步骤地认真筹划。
01. 准备写的状态,摆出“除了小说什么都不写”的架势。
02. 连续规律性的日更,直到完成初稿。
03. 休息一周左右。
04. 第一轮大尺度修改,一般耗时一到两个月的时间。
05. 休息一周。
06. 第二轮着眼细节的修改。
07. “窖藏”半到一个月,养护作品。
08. 听取第三者意见。
09. 对第三者提出质疑的部分进行修改。
完成了这九个步骤,村上君接下来还要对编辑提出的问题进行反复修改,总之反反复复,不断地锤炼敲打,直至竭尽全力地完成。
村上君和曾国藩是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人,可是他们对于写文章的态度都是一样的,都是竭尽全力地认真做文章,并且进行反复修改。他们都是写文章的高手,他们认真、刻苦的精神以及反复修改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2. 学习曾国藩热爱读书,读了就用的好习惯。
【每天夜晚,曾国藩重温历代兵书,尤其对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细细加以揣摩,许多地方,都照戚继光所说的办。大团训练日有起色。】
【曾国藩想来想去,想不出一个如何报答康福的好办法。一次,他偶尔翻阅野史,上载鳌拜厚拜塾师的故事,他觉得这个方法好。于是暗地叫荆七到沅江去,以康福的名义买下一座大宅院和三百亩水田,迁 一户老实人住进宅院,每年代康福收这三百亩水田的租。不久,康福知道了这事,十分感激曾国藩的厚赐,对曾国藩更加忠心耿耿。】
【一日下午,曾国藩正在书房读书。曾国藩的书房原自名为“求缺斋”。 有一次,他深夜之中高声诵读古文,在前人的妙词巧构和自己的抑扬顿挫声中进入一种艺术境界,领略到极大的乐趣。他想起孟子说过“君 子有三乐”的话,总结出自己的三大乐趣: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一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二乐;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一时高 兴,他把“求缺斋”易名为“三乐书屋”。
——《曾国藩》
曾国藩白天去练兵场督促练兵,晚上就研究兵书,遂又用兵书上的方法去练兵;
曾国藩不知道如何报答康福的救命之恩,当他在书中看到鳌拜厚拜塾师的故事,马上就用在了报答康福上;
曾国藩读书,想起了孟子的“君子有三乐”,就总结了自己的三乐,并且把书房名字改为“三乐书屋”。
由这几段话,我发现曾国藩即使公务繁忙,依然是一有时间就读书,甚至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更为重要的是,曾国藩读书,不光是读, 他总是能把书里的内容和自己当前的处境结合起来,真的做到了践行,用书中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已经把读书和自己的人生融为一体。
向曾国藩学习爱读书的好习惯,学习读了就用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