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儒家的方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第一》
1、是君子,便“时习”据说小鸟出生后不久要学飞翔的时候,它要经过一次次的试飞,经过一次次坠落的失败,经受一次次由此带来的痛苦和摔打,然后最终才能掌握飞翔这项技能,也终于才能够在广袤无限的天空里自由自在的任意翱翔!
小鸟这种一次又一次的试飞动作,就是繁体“習”字的表象。鸟要学飞则须“数飞”,要经过反复的实践,这种实践式的“鸟数飞”,便谓之“习”。
那么人也是一样的,要想掌握某项技能或者学问,肯定也要经过一次次磨练、实践和练习才可以。很难有人学习了一样东西后马上就能巧妙运用,或许有,但那不应该成为我们羡慕称道的对象,因为那大部分是天赋使然,而天赋的赋予则不是我们所能掌控的。我们所要羡慕称道的,是那些明明人人皆可为之事,但大部分人却“为”不了,最终只有一小部分人“为成”的那一小部分人。
儒家所谓之“君子之学”,“君子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便是一项人人皆可为之的事,但古往今来能够“为成”的人却很少。
那为什么“为成”的人很少呢?因为大家就是做不到这样两个字——“时习”。
“习”,就是实践,就是像小鸟学飞翔一样一遍又一遍的一直试、一直在学、永不放弃,直到纯熟,直至臻于化境。
而“时”,则是一个时间的概念,确切来说是一个连续性的时间概念,因为它是没有间断的——作为一个真正的“学人”,他是要在每天的每时每刻,都在自觉的“习”的;他是要在每年、每月的每一天,都在自觉的“习”的;以至于在他人生中的每一个阶段,哪怕是最颠沛流离、最苦难不堪的岁月里,他依然都还是在不间断自觉得“习”的!
能够这样,他最终也必然是能够“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最终,他也必然能像那自由翱翔于天空中的鸟儿一般,自由的驰骋于自己所坚守的天地!
这样的人,我们儒家给与他一个称号,叫做“君子”。
那么“君子”这类人,首先看起来他们脾气是有些犟的,再一个,这类人群似乎比较稀少。那么,这些“犟”人,他们都在“习”些什么呢?
2、人生的选择题我们说人生的构成,便是由一件一件的“选择”构成的,这一个一个的“选择”,反过来也便构成了我们的人生。
所以“选择”,于每个人而言,的确是极为重要的。
当我们成人之后,首先要面临的一个重大选择,可能就是我们自己的职业问题,职业往往直接决定了我们这一生将如何度过、大部分的时光将用在哪里。
可以想见,数十载的人生,如果我们所从事的是自己擅长并且喜爱的工作,那么这样的人生是容易幸福并完满的;可如果是自己不喜欢、又恰恰不擅长的,那么这样的人生之路走起来恐怕就会悲凉许多。
而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操之在谁呢?或许在我们小的时候是父母为我们选择的,因为我们首先要进行学习。而报怎样的兴趣班,每天作息时间如何安排,每个时间段又该学什么,岂非大部分是操之在父母?
而当我们渐渐长大了,成人了,情况就不一样了,这时就主要要靠我们自己拿主意了!因为父母这时已不能也不便于再替我们选择人生,他们是出于爱我们,而我们自己,也已经长大。
那么在这个“职业”问题的选择上,可能就是我们人生当中遇到的第一个重大抉择和挑战。说“重大”一点都不为过,因为有些人可能一生都难以逾越这个挑战,也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实则,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可靠的其实只有你自己,因为只有你自己才“有可能”最了解你自己。
这时也只有你自己身上的某一样东西才能邦你解决这个问题——智慧。
是的,智慧,只有这样东西,它才能够帮你看清自己,帮你冲破迷雾,帮你看清远方。
智慧就是对自我充分正确的了解与认知;智慧,就是对于外界未来发展的精准洞见与观察;智慧,也就是将自身属性与外界情况完美又恰当的进行的一场融合!
可智慧毕竟并不等同于知识。知识可以学到,或者通过记诵、练习来很快将其掌握;而智慧,则必须要依靠自己用心的随时去感悟及日复一日的在事上“修”、“证”、“悟”,这样持续不断的进行,这样才可以。
所以,智慧,它是一点一滴的积累;智慧,它又是一丝一缕的汇集;智慧,它是积少成多以后的融会贯通;智慧,它又是量变累积以后引发的顿悟!
3、用儒家的方式而儒家对于“人”之塑造及教育意义,其最大价值也正在于此。它并非简单的教弟子某样谋生之术或某样具体的才艺技能,甚至连道德的培养和塑造也并非儒家的终极价值。如果说儒家只是要培养“道德标兵”的话,那儒家就不会是一样经世致用之学了,因为既然要经世致用,就免不了要用到权谋,有时甚至是不得已的“诡诈”;如果说儒家只是要培养“道德标兵”的话,那孔夫子也不会早在战国时期就被尊称为“圣之时者”,“时”者,最应机、最懂得权变的圣人也!如果儒家的终极目标真的只是要培养“道德标兵”,那那样的儒家也必然只能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可言了,一如后世被歪曲篡改之后的儒家。
儒家所要让弟子修习的,从课程内容上来讲,是有“大六艺”和“小六艺”之分。“大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一个是理论层面的,一个是实际技能层面的,很完备,而所有这些功课的设置,它们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也是根本,也是归宿——“修身”!
《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为什么要以“修身”为本呢?修身为本,“修”的又是个什么?
其实“修身”,也就是每日的“时习”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儒家要弟子日复一日的修习,完成功课,其实就是为了要通过这种方式,让弟子能够达成一种生命体验之实践过后的升华,最终达成一种“生命的顿悟”。这,也便是“修身”之道。
有了“修身”之道,修身有成,便能够感受到一种来自生命最深处的快乐,那是一种生命的安宁,一种生命的喜悦,何况,有这种喜悦,会发现自己处理外在事物的时候更加顺心顺手了,这也是修身有成之验啊!
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的确是很令人喜悦和可乐的啊!
顿悟了之后怎么办呢?体验到了那种快乐之后又怎么办?没关系,该怎么办还怎么办,还要接着修养自己,因为境界的提高是无止境的!
事实上这便又成了一桩乐事,因为修身、学习的永无止境!更高层次的“快乐”,那也就永无止境!
那吵吵嚷嚷的天下事呢?不管了吗?就放在那?
不!这并不是儒家的做法。放在那吧,如果上天能够给我机会的话,让我来做!
毕竟,沉溺在顿悟喜乐的状态之中是不可取的,还有天下人,天下之事也还需要人去做。
而天下之事,也注定,只能天下了!
从这种顿悟中出来吧!始终带着这种顿悟的喜乐,去平治天下!去济世利人,去让别人也能够享有到这种快乐!用儒家的方式!
(平渊)
17.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