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如此难看,冯小刚如此平庸
影片开头占了一大篇幅的“群嘲”何小萍的剧情很狗血而且无理取闹,在我的印象里这是幼儿园和小学才会发生的事。当然这或许是时代特定背景下人们的心理特征,然而你在时下一大堆青春言情里也能找到这样的戏码。
剧情平平,新人演员眼神空洞,配音口型对不上。演员中除了黄轩和两个文工团的领队演技稍微合格以外(但也是没有微表情的)。其他演员,你能明显感觉到这场戏是何时NG的。生硬的学院式表演,对不上配音的口型,我实在没有入过一秒钟的戏。导演也明白演员无法演出时代下人物隐晦却强烈的心里活动,重大的转折前都有旁白在跳动:刘峰不想活了;何小萍疯了……许多戏缺乏铺垫,比如刘峰为啥喜欢林丁丁,旁白的妹子为何喜欢何灿。每幕剧的开头就是冲突,但是在完全没看过剧透的情况下我都能猜出接下来要干嘛!比如士兵倒下,诶呀果然有地雷,刘峰在枪林弹雨里跑来跑去,果然是要负伤的,诸如此类的好多,但是目前想不起来了。
选取的人物角色并没有普适性也没有特殊性,更没有艺术性。刘峰这样的雷锋式“老好人”是一代人的梦吗?时下的人或许在生活中扮演着压抑唯唯诺诺的“老好人”形象,但是网上自私、戾气冲天的暴民很大程度上也是这部分人。90后更不会梦想成为雷锋。何小萍这样自卑压抑受群嘲的人特殊吗?最起码缺乏艺术性。
《霸王别姬》的程蝶衣是特殊的,极具艺术性的边缘人格,但他一辈子对爱情、对表演的偏执却能打动每一个人,又具有普遍性。电影散场后朋友们说,《芳华》打动他们的是那种大时代背景下人被推着走的无力感,但冯小刚的技巧显然太生硬而且拙劣。我无法忘记《甜蜜蜜》,那才是时代里复杂、无奈和生动的生活,三人的相爱、分手、重逢,小人物看上去被冰冷的时代冲击的七零八碎。黑社会老大“豹哥”弥留之际温情地说:“傻女,听我说,现在立刻回家,洗个热水澡,明早起来,满街都有男人,个个都比豹哥好。不用担心,我很有办法的,在台湾有很多老婆,高雄有一个,台中有一个,花莲有一个,阿里山也有一个”。生活本身就充满了无力感和悲剧感,真的不需要刻意去营造,豹哥这样天天打打杀杀的彪悍男人不经意间露出自己的米老鼠纹身,那一刻已经有太多眼泪要流。
我有注意到镜头长时间停留在文工团女演员的胸部上,纤细高挑很好看。剧中还不止一次出现过“你用哪只手摸的”这样的话。但要说描写性压抑,显然不如《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日子里镜头那般充满欲望,全片橙黄的色调,少年偷看女主角换衣服,明目张胆地注目她的身体。宁静的身体饱满而富有朝气,显然比本剧令人感觉更有欲望和健康。要看就热烈地看,欲盖弥彰的样子让人感觉猥琐而且阳痿。
为什么要举例以上影片呢?因为看过许多对影片的赞美里(不晓得是不是通稿)提到本片可以与以上片子齐名,稍加对比共同点是有的,但是就本片来说,我实在没看出导演的任何艺术造诣。
《芳华》的话题性一部分来自于这次的审查事件,在日常“被迫害”的大众心理里,被审查意味着对时下集权社会的批判,因此赢得了一部分人心理上的隐形支持。但我却认为《芳华》是一部追求政治正确的影片。冯导的胃口很大,他想用本片表达很多东西。比如人性的复杂和坏,比如对社会的批判,比如缅怀中年人的红色青春,比如对主角爱情的歌颂。什么都想涉及,但什么都很平庸……我几乎没怎么看过冯导的电影,但是纵观近年来冯导的电影名《唐山大地震》、《集结号》、《老炮儿》、《我不是潘金莲》,都是格局极大的政治正确电影,除了本片不可避免地发生在一个敏感的时代,带有一丝绵柔无力的批判以外,总体的价值观迎合压抑又愤怒的大众。
片尾的旁白念完以后,韩红的《雪绒花》饱满地响起——圆润又宏亮,我就想尴尬地逃离。对不起,冯导,你平庸的功力无法取悦我,我不是声势浩大的集体里的一员,你既无法放下身段去拍《战狼》、《羞羞的铁拳》这样的电影,又无法在艺术片中有所造诣,我在没人的地方冷静地看着你,撒泼拍案又流泪,你无所适从的样子很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