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本书,我快疯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真的不能认真看,因为越思考,你就越迷惑,看得越认真,你就越容易疯。疯,也就是书中大部分案例中的主角所具有的,精神病。
01
举几个例子:
1)《四维虫子》中患有精神病的天才少年,给作者描述说自己可以看见四维虫子,而且还可以听见虫子跟他讲话,这条少年口中的绝对四维虫子“可以先看到我们死亡,再看到我们出生,没有前因后果”。
乍听起来似乎很荒唐,但是少年却可以用他所熟知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的一些学术定义,把他所看见的东西解释得合情合理,让人不可辩驳。
2)《进化惯性》中的患者,认为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人们就没有必要再过群居生活,而且群居在城市之中还会不停对环境造成破坏,导致生态严重失衡。他鼓励想过原始生活的人回归山林,由仍然想要坚守城市的人提供生活和防危必需品,这样的生活方式可以给人类进化作出贡献,照着这个逻辑发展下去,他说——
再过几十万年,野外的人肯定跟城里的人不一样了,进化或者退化了,这样世界上的人类就变成两种了,没准还能杂交出第三种。
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我不禁发笑,但细想,又无法将其理论推翻,作者讲这位患者的亲友对他有很精准的评价——他有邪教教主的潜质。
思考一下还真是这样,在他那套理论里行走,你很容易会走偏,而且还偏得理直气壮。
3)《女人的星球》中,患者用DNA染色体最后一对不一样的男XY型和女XX型,得出结论——男人早晚会灭亡,女人终将统治世界。
又是一个极其荒谬的见解,可是他却深信不疑,并有严密的理论体系做支撑,让人攻不可破——人和猩猩的相似度在99%以上,就是那不到1%导致了一个是人,一个是猩猩——言外之意,从染色体的差别上来看,女人和男人不一样的远超1%。
同时他还用了宠物和人的不同对自己的观点加以佐证,我只觉得他讲得不能再合情合理了,竟然对这位患者在心底升腾起一种敬佩感,毕竟以我现有的知识,真不知如何反驳。
02
这本书,我每看百十页就要放下休息好久,才敢再次继续。
因为几乎每看一篇,都会感觉自己的思想,仿佛已经被患者的言论所征服,有种自己也似乎具有精神病潜质的危机感。
书中除了这些有强大理论依据的部分,还间或玛雅文明,虫洞,黑洞,宗教等篇章,作为一个文艺女,每看到这些,都顿觉个人之渺小,宇宙无穷之可怕。尤其是那个能通过看每天的颜色不同而预知吉凶的精神病少女,还有那个可以从镜子里看到自己双胞胎妹妹的女人,都给我一种莫名的惊惧感。
看着看着,就觉得自己似乎也病的不轻。
《真正的世界》中,那个被“附体”的少女,最后说:“如果有天你看到我疯了,其实就是你疯了”,我当即转了几圈脑子,回忆了她在文章中的叙述,隐约觉得她最后这句话讲得很有道理,但又立马在内心拒绝这种认同感,因为真怕自己掉进沟里。
直到在后面的一篇《在墙的另一边》里看到这样一段描述,才明白了自己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也才找到了安慰似的有了点继续把书看下去的底气,很多个精神病医师告诉作者说——
千万千万别太在意精神病人说的话,别深想他们告诉你的世界观,否则你迟早也会疯的。
03
书快看完的时候,我想了解下有多少看过这本书的人跟我有同样的感受,于是在网上搜了下,这才了解到——
这本书在出书之前,早已在网络上某论坛某鬼话栏目连载,虽然作者是以报告文学的方式写的该书,给人以真实性和客观性的感觉,但很多人怀疑其有添油加醋的成分,而作者也并未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于是部分人认为,该书其实是一本伪装成报告文学的小说。
部分得知此事的读者说自己有种被骗了的感觉,因为里面有很多物理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等,在某些专业杂志和书籍上都可以看到,于是有些气愤。
而我的感觉确实正相反——忽然觉得好安心。
原来看书时所产生的惧怕感和被洗脑感顿觉无存,起初沉迷惶惑其中,不过是以为其是一本事实报告,有多少相信就有多少沦陷。知道“真相”后才觉得一切都合情合理了,原来大多数精神病人并不是真的像书中所述的那样文化程度极高,逻辑极其严密,所以也就不用担心一般人与精神病人接触很容易被洗脑这件事了。
04
不但没有像部分读者一样气愤,反而很感谢作者的这本书。
即便有很多杜撰的成分,并不全是事实,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很多之前不知道也不愿意主动去了解的知识,即上文所提到的玛雅文明,心理学,量子物理学,黑洞等等,还知道了一些诸如感知饱和、红桃皇后定律、双缝干涉实验等专有名词。
这对高中开始就读了文科而又总喜欢沉迷在感性小世界里的人来说,其实是一种很大的鼓舞,那些不愿意了解的枯燥的物理知识,那些之前不愿意看的有关宇宙和虫洞等等的电影,原来其实是可以被接受的,原来也是愿意去主动去思考的。
这本书无论争议多大,最起码对我来说,很可能就是打开我对理性世界和其他更大世界或空间的认知的启蒙书。
读这本书时,曾大脑混乱惧怕疯癫,然读完之后,却有了对物质世界更深的思考,这种收获,是空前的。作者在前言中说道:有自己的思想很重要,甚至可以说,这个比什么都重要。
是的,无论何时都要保持清醒,不要轻易被别人带偏,而这种清醒来自于博学和逻辑——这正是我在这本书中所受到的最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