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之路,你的灯亮着吗?
图片来自网络
临近年底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我想辞职!
小余毕业三年换了6份工作,每次都是快要成为熟手的时候,她就开始有厌烦的情绪想要离开,问她到底想要找什么样的工作、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目标是什么,她总是说想要实现自我价值、想要学更多东西,为此她愿意很刻苦的努力,哪怕工资低点也无所谓。
可是问她现在都学到了什么,有没有离自己的目标更近了一步,她摇头。
所以这样看来,我们的努力哪怕不能带给我们目标实现,甚至离目标越来越远,可是还是不愿停下来。
我们买很多网上课程,各种囤课,生怕错过了什么秘籍,错过了机会。
我们成了越努力越焦虑的人。
在《你的灯亮着吗?》一书中提到过这样一个例子:日内瓦湖旁边的群山中,一条汽车隧道完工,为了避免停电酿成惨剧,必须让司机做好万全之策,于是有了“注意:前方有隧道,请开启大灯。”这样的警示标志,但每天,总有至少十位游客回到自己的车上时才发现,尽管身体和精神都得到了放松,车上的电池却耗尽了,因为他们下车的时候忘记了要关掉车灯。最后在隧道尾部增加了“你的灯亮着吗?”这样简单有效的警示。
其实我们努力之路也需要给自己这样的警示,当你一直在路上不停歇,你的灯就会被耗尽电池。
在我们努力的路途中,当发现一个小沟小石头,我们需要认真停下来想想真正的问题到底出在哪。
至于如何去发现真正的问题,相信唐纳德·高斯等的《你的灯亮着吗?》这本书可以给你答案。
唐纳德·高斯来自美国,他的代表作除了这本《你的灯亮着吗》还有《探索需求》,非常的善于思考。
他的《你的灯亮着吗》主要以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为主线巧妙地让我们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引导我们先确认真正的问题,然后明确问题该由谁解决,再确定问题的根源,最后决定到底要不要解决这个问题。
1,确认问题
问题是什么?作者在书中给出了非常明确的定义:
问题就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别。
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一天之中诸事不顺,不禁抱怨道:“天哪,我是有什么问题吗?真是见鬼了”。其实他们遇到的困难源于一种差别,也就是事情发展的方式不同于“它们应该遵循的方式”,即在某人眼里事情应该怎样发展。
就如一开始提到的小余她频繁的换工作,越努力越焦虑,她出现焦虑的问题就是在现实中体验的与她理想中期望的自我实现存在差异。
2,由谁解决问题
上学的时候,在一个班级里通常会有一些老师喜欢的“好学生”,同时也会有那么几个“坏学生”,老师想要把那几个“坏学生”教育成“好学生”该如何解决?
如果老师以权威姿态命令他们要怎样怎样做,不这样做就进行惩罚,相信此时即使学生表面接受了,内心里也是非常讨厌这位老师,非常不服的,更不会充满热情地付诸实行。
可是如果老师换一个视角,让他们自己意识到这个问题,结果会很不一样。
就像书中讲到的烟雾缭绕例子一样:学生通过在班上做了一次主题是教室内的空气污染的班级会议。最后主持会议的同学问抽烟的同学,觉得哪个建议可以接受,或者经过修改之后可以接受。几乎同时,抽烟的同学说他愿意上课期间不再抽烟,转而培养其他在社交中不那么讨人厌的(甚至是讨人喜欢的)习惯。
因此在由谁解决问题这件事上:
当别人可以妥善解决自己的问题时,不要越俎代庖。
我们尽可能的让问题者自己发现问题。
3,问题的根源
小余频繁的换工作,他觉得自己非常努力,可是一直没能有好的结果,不都说有付出就有收获吗?可为什么她没有。
其实他那只是为了努力而努力,他的期待与现实脱轨了,进隧道前开了灯,出隧道时没有看看灯还亮着吗?
只顾一直在路上往前走,摆出努力的姿态,没有偶尔停下来想想问题的根源。
其实他的努力只是对现实的逃避。
如书中所说:
只要你确认问题到底来自哪里,一切都会自然地发生。尤其是因为大多数情况下,问题的根源在你自己身上。
4,到底要不要解决这个问题
当一个穷学生在逛街的时候,他口袋里的钱还买不起一包火柴。他梦想的是能拥有一艘游艇,至少是一包香烟。如果突然中了10万美元的彩票大奖,他会冲动地买下想要的每一样东西,尽管他有可能晕船,而抽烟有可能让他患上肺癌。
每一个解决方案都是下一个问题的来源。
假如小余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当下的焦虑,可是你就能说在接下来的日子她不会有其他问题吗?
一定是会有的。
就如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重复上演的故事一样,会陷入新一轮的焦虑。
但是我们是不是就不要解决问题了,任由其恶化?
不,我们可以用系统性的思维来思考这个问题,过滤短期波动,不要太把“事”当“事”,顺其自然与尽力解决问题相结合。
无论当下你遇到了什么问题,都可以用《你的灯亮着吗?》这本书中提到的故事、理念进行思考,看完这本书给我思维上带来很大的启迪。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所有的努力,甚至成长都应该根植于真实,认真思考问题的真正所在,否则,只会是没有用的自我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