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你只有出走,才是获得新生的通途

2017-12-23 17:21:05 一凡有话说

一凡有话说 > 电影评论

《或许你只有出走,才是获得新生的通途》by 一凡有话说

文| 一凡

或许只有出走,才是获得新生的通途。于是,我们总是憧憬着远方,想象着远方的繁华•••••from一凡有话说 《或许你只有出走,才是获得新生的通途》

01

作为陈凯歌导演处女作的《黄土地》,这次我已是第二遍看了,内心依旧的沉重悲凉。

陕西是西北区域文化的一大代表,从古至今始终是中华文化大家园的重镇。

黄土高原、羊肚巾、腰鼓、秦腔等,早已成为深入人心,众所周知的意象。

并借由小说特别是影视文艺的形式走出了国门,为西方人所了解甚至熟悉。

辽阔无垠的黄土地,繁衍生息着一代代纯朴憨厚的华夏儿女。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土地便是生养他们的“天”。对天的崇敬,实则也是对土地的膜拜。

《黄土地》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人和土地的关系竟是那样地密不可分。

02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男主角是来自延安的八路军文艺工作者顾青。

他深入陕北大地,想要采集些民间的信天游,改编后让革命队伍传唱以便鼓舞士气。

这位突然闯入的公家人,给原本安静压抑的一户庄稼人尤其是翠巧,在思想上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正如她父亲所言,庄稼人有庄稼人的规矩。具体到翠巧身上,她将面对的是,不可逃避的被规矩绑架了的命运。

旧时代的普通女子,几乎无一例外,都走不出包办婚姻的宿命。

贫穷人家的姑娘,更是沦为“米面的夫妻”的残酷写照——嫁人是无关感情的事,而是生存下去的必由之路。

恋爱自然是被省去了的多余,往后的日子,不过是在各种规矩制约下的既定演出,自由成了不敢想象的奢望。

《或许你只有出走,才是获得新生的通途》by 一凡有话说

03

在影片开头,顾青和翠巧尚未见面之时,以各自独立的视角“共同”见证了一场“盛大”的成亲仪式。

照例只是规矩的注脚,唢呐吹奏出的欢快曲调,反倒更增添了一份悲凉。

你只看到一幕一幕礼节性的程式,和人们集体木然,雕像般的表情,却唯独感受不到婚礼应有的喜庆。

因为主体的对象,失去了选择的机能,他们所遭遇的,是僵化规矩的捆绑。

翠巧凝重的望着眼前的一切,她似乎已经嗅到了自己的明天。

在十四五岁的小小年纪,就要和一个陌生男人,一个毫不知情的家族,串联起生活的剧本。

想起来已让人脊背发凉,翠巧心底的恐慌不安,是否还能幸运地躲开。

04

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经历了艰难而漫长的历史过程。

伴随着封建制度和男性社会的强烈控制,个体反抗多数时候必然是悲剧的结局。

但人对自由的渴望,从来是深入骨髓的神经冲动,一触即发。

尽管在被压迫奴役的路上,免不了显得愚钝、可怜的哀伤。可一经外因的点燃,便能迅速地沸腾起来。

顾青与翠巧一家人在相处时,南边时局变化的破天荒景象,让她内心的渴望更加地坚定。

就连很少说话名叫憨憨的弟弟,也懵懂地感觉到了一种冲出牢笼的向往。

终究,翠巧还是勇敢地离开了,不过并未实现对于自由的渴望,滔滔不绝的黄河水埋葬了她。

《或许你只有出走,才是获得新生的通途》by 一凡有话说

规矩的捆绑

05

黄土地上的故事仍在继续,流逝了的无声岁月,连着他们的悲伤,连着他们的渴望。

黄土地才是她自己的主人,沧海桑田的变迁,不过是时光流转的影子。

信天游的歌唱,嘶吼的仍是男人和女人的酸曲——走不出黄土地的禁锢。

长镜头和特写结合的摄像手法,使得黄土高原更加广阔苍凉。人是极容易被淹没的。

在黄、灰、黑营造出的光影中,黄土地似是一种牢不可破的象征。

她既是人们繁衍生息的摇篮,也是限制埋没理想的海洋。

或许只有出走,才是获得新生的通途。于是,我们总是憧憬着远方,想象着远方的繁华。

不甘屈服的心,促使人们离开那曾经熟悉的土地,追逐在向往自由的路上。

《黄土地》通过展示人和土地的关系,探索的是关于生存的哲学命题。

充满东方审美的含蓄、大气、深刻,是中国电影的优秀之作。

推荐阅读:

我的前半生,输在脾气上

你再不取悦自己,就真的老了

那个本科时的土鳖同学,如今比我混的好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