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读素书(9) 志心笃行的十五字要诀
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
这是《素书》第四章本德宗道章。
上一篇说到“志心笃行”类比于知行合一。
接下来的句首词:“长”“安”“先”“乐”“神”“明”“吉”;对应“苦”“悲”“病”“短”“幽”“孤”“危”“败”。
分别从吉与凶两个大的对立面,十五个具体的点,指出“志心笃行”的实现之“术”。所谓术,就是方法。
《素书》之所以被视为谋略之书,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它所阐述的许多内容都与“方法”,“术”有关。“经世实用”,积极入世,本来是儒学的方向。
而出世的道家思想与之对立的很多。比如老子《道德经》第十八章说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简单来讲,道家认为,世界需要秩序,恰恰因为是世界失去了秩序。
“忠孝节义礼义廉耻”之所以存在,是一种约束与规矩,它们的目的本来是应该去恢复纯朴无为天然的“道”。天地自然有道,有道自然有序。要做的就是顺其自然。“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所谓“春秋无义战”,只要有“战”,那就已经是二元对立,分了正反方,就已经落了下乘,就已经不“自然了”。我们应该学习水的智慧,“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上善若水。
那么什么是“道”?说是说不清的。“道可道,非常道”。连语言也是多余,悟就是了。传说《道德经》的存世,还不是老子的本意,如果不是函谷关令尹喜死命拉着问道写笔记,他老人家已经骑着青牛出关不知所踪。
对这一点主张最鲜明的是庄子,他的言谈里,充满了各种不争的例子。比如《人间世.内篇》里,有一棵巨大得令人咋舌的古树,齐国人拿它当树神祭祀。
“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伐木的匠人却看都不看。弟子不解,匠人说这是一棵栎树,做不得用的。
散木也,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意思是栎木用来做船船要沉,做棺椁烂得快,做东西不牢,当门板要长霉,当柱子吧还要生虫。一棵大废柴。所以活得久哦。栎木却不服,借托梦给匠人讲了一番无用之用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道理。
这一篇的“散木”精神,就成了后世全真养性的代喻。温庭筠《古意》诗:“散木无斧斤,纤茎得依托。”苏轼《题过所画枯木竹石》诗之二:“散木支离得自全,交柯蚴蟉欲相缠。”
艺坛上有“江南祭酒”,北齐(白石)南邓之称的现代书法家,篆刻家邓散木,干脆就以“散木”为字号。表达一种审美上的精神人文观。
那么,这么有用的《素书》,为什么又被列为道家经典,传说由春秋隐士道家仙人黄石公所传呢?
因为《素书》第一章就说得很明确,“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以“道”为基。
第四章的标题更加明确,“本德宗道章”。意思说得这么详细的“术”,虽然以“道”为宗,但本的却是“德”。
什么“德”?“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在个人境界超越的时候,不能放下世间责任不管。怀着一双冷眼一颗热心,该做的事要做,出要出得来,担要但得起。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这里隐合了佛教大乘的精神。也与后世禅的精神不谋而合。
所以当东汉魏晋南北朝之后,佛教经典大量传入,经过两次大规模政府性译经活动。一次是草堂寺东晋鸠摩罗什大师主持,另一次是大慈恩寺玄奘法师主持。再加上大量的高僧翻译。
敢于动笔的高僧们,多是饱读儒道等经典的精英人才,翻译上力求“信、达、雅”,语言上的文学美境界美更加能为当时有能力接受教育的国人接受。
回到《素书》。阴阳哲学观始终贯穿。立足点始终偏重个人修养和与世界的关系。始终在出世入世之间找平衡。第四章抱着“本德宗道”的宗旨。十六句话十五个词。
“长”“安”“先”“乐”“神”“明”“吉”对应“苦”“悲”“病”“短”“幽”“孤”“危”“败”。
分别从吉与凶两个大的对立面,十五个具体的点,指出“志心笃行”的实现之“术”。所谓术,就是方法。
有趣的是,这一类“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的三观,还衍生出另一种本土的“隐士文化”。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中国有句古俗语叫身在公门好修行,就是提出了这个人才要求,觉得个人修养越高越纯粹,越要经得起五欲染缸的磨炼。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那么你是精神隐士吗?你能走到天人合一的奇点吗?你还可以保持这一点天真做好需要担负重责的事情吗?那么来吧,在物欲横流酒色财气勾心斗角处站一站吧。
就像一则禅宗公案。
“僧问洞山良价禅师:寒暑到来时如何回避?禅师云:何不向无寒暑处去?僧问:何处是无寒暑处?禅师云:寒时寒杀阇黎(和尚),热时热杀阇黎。”
最美的莲花开在淤泥里。你要说自己非常有境界,躲在山里不算,要出来练练。
但对于做得有目的的,国语又有词出言针刺,“终南捷径”。
《新唐书·卢藏用传》,卢藏用想入朝作官,就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隐居,离京城近,名声也容易上达天听。终于达到借当时风气做官的目的。这个词指抄近路求名利,比喻达到目的的捷径。
“翩然一只云中鹤,飞来飞去宰相衙。”
真是复杂。
正如张宏杰所说,我们很大一部分智慧,都用在了“捉摸人”上。
这么琢磨来琢磨去,顾虑来顾虑去,活着变成超级麻烦的一件事。别说做事,连心地也要阴暗无比,见人向上,就拿放大镜来看看。
《素书》立足在内。提出的是对自己的要求和做到的方法。如何治理心灵的后院,最省力面对外部环境。
下一篇开始详述第四章的具体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