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我们都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着---《北方的空地》《七十七 天》观后感

2017-12-25 13:33:23 永远在等公车的少女

永远在等公车的少女 > 电影评论

《愿我们都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着---《北方的空地》《七十七 天》观后感》by 永远在等公车的少女

只要春天在藏地,都要去大峡谷看桃花,更喜孤立的某处,一树粉红桃花与世无争地怒放。

今年双十一,正好长老来杭州,我同他说,我想看《东方列车杀人事件》,他说不要对这类改编电影太抱希望,不过要是你想看的话我可以陪你去。吃饭档口,看了豆瓣点评发现口碑一般,遂同他说,那我们去看《七十七天》吧,最后也是不了了之。于是等他回上海后,自己找了个机会跑去影院看了。如果要用一句话总结,大概是:以蛮荒之美惊心动魄,以自由和勇气撩人心。

回来后查了资料,2010年《北方的空地,孤身穿越大羌塘无人区》这篇帖子在网络上走红,发帖子的人叫杨柳松(网名“逆流之河”)。这篇帖子引起了驴友们的广泛讨论和传播,有2600多万人关注了它。传说当时杨柳松发表完了这篇帖子以后就仿佛人间蒸发一般,使得一票试图联系上他的出版社们好一阵忙活。

“羌塘无人区”在藏语里的意思是,北方未知的空地。因为藏羚羊被大家熟知的可可西里正是羌塘的一部分。77天,1400公里,藏北羌塘无人区,杨柳松成为在野外生存70多天的全球第一人。

后来,杨柳松的故事被写成了书《北方的空地》,今年11月3日,根据他的故事拍摄的电影《七十七天》上映,呈现了主人公徒步穿越的整段冒险之旅。电影全部实景拍摄,拍摄地全部海拔超过5000米。

这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的户外极限运动电影,也是一部即使没有故事情节都“好看”的影片。它让我们这些可能一辈子也没有勇气去不毛之地的人,能第一次真实地在大屏幕上看到碧绿盐湖和天空融为一体的奇幻景色,看到雪山圣湖绝对、永恒的纯粹和平静,以及冈仁波齐星空不可思议的璀璨。

电影里强行将蓝天和男主加了段感情戏组了个CP,有些画蛇添足。但视觉上的享受却是实实在在的。网上那些“评论家”们,如有时间请也去5000米的高原,拍一部这样的电影可好?

《愿我们都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着---《北方的空地》《七十七 天》观后感》by 永远在等公车的少女

片中江一燕饰演高位截瘫女孩蓝天,她支持并帮助赵汉唐饰演的杨柳松去横穿羌塘。而赵汉唐也帮她实现了看珠峰和再上岗仁波齐看星空的愿望,其实是阻止了她自杀。

当女主问男主:“你都经历了什么?”她想知道他之所以那么坚决地要横穿羌塘的原因。很多来这里的人要么是无病呻吟,要么是在生活中遭遇了不幸的失败者,赵汉唐说自己两者都不是。

他说:“活了半辈子,我就想干一件自己想干的事。就像那句话,很多人三十岁就死了,等到八十岁才埋。我就是想让自己觉得,我还活着。”为了干一件让自己感觉还活着的事,他差点死了。这一路赵汉唐经历了大自然和野生动物带来的生死考验。

旷野无人的大美风景中,男主的身影就是勇气和自由的象征。一开始他的内心独白是这样的:“人生能有多少天是按自己的想法活着?”“在浩瀚的宇宙中,在短短的一生里,鼓起勇气,做想做的事,成为想成为的那个自己。”当他在荒野中遭遇极度困境时,有一句独白是这样的:“我希望能尽快走出去,回去过好每一天”。

《愿我们都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着---《北方的空地》《七十七 天》观后感》by 永远在等公车的少女

鲜艳的橙色帐篷和湛蓝的天空形成了鲜明的撞色。一辆驼了所有物资的自行车,在行程中经历了货物架断裂,爆胎等状况。那象征着高科技的伞,仅在最开始的20公里起效,之后就早早的阵亡不再可以使用。

看完电影后花了几天时间,断断续续的看完了《北方的空地》。不禁想到,苦行僧似的行走,意义何在?就如杨柳松,如此自虐式的行走,到底为了什么?用可能付出生命为代价的旅程,真的只是为了验证自己吗?

但也许意义的本身就没有任何意义。无意义的事做多了,也就成了一种虚无的意义。

《愿我们都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着---《北方的空地》《七十七 天》观后感》by 永远在等公车的少女

书中多次提到这些高原精灵们,他们有生育性的大规模迁徙的习性。在荒漠深处的生物们,对人类充满了好奇。但他们不会像人类一样,因为好奇,就去伤害。

突然想起2012年那次入藏经历。5月,办理完了离职手续,便踏上了前往成都的火车。36个小时,在那个还没有流行起来充电宝的时候,每一格电都显得格外珍贵。

就这样一路火车,杭州-成都-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漫无目的的一路走走停停。依稀记得到达香格里拉的那个晚上,恰逢某个足球赛事,一群年龄相当的年轻人挤在民宿的电视机前喝酒看比赛。神使鬼差的走了进去才知道有一群人,叫驴友。当即第二天,把随身的衣物邮寄回去,在当地采购了冲锋衣裤登山鞋等装备,和驴友们一起上路了。

《愿我们都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着---《北方的空地》《七十七 天》观后感》by 永远在等公车的少女

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雪线一再升高。生长在江南水乡的我,头一次感受到这句话的意义。

根据计划,每天太阳升起就要出发,一直要走到太阳落地,一天基本都要走15-20公里。身体的疲惫加上高原反应,会深切的体会到自己,活着。那时候会放下很多执念,什么爱恨情仇,什么升职加薪,统统不重要,每一口呼吸都很重要,怎么克服高反带来的头疼更重要。

《愿我们都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着---《北方的空地》《七十七 天》观后感》by 永远在等公车的少女

德钦县飞来寺附近一个不通车名叫雨崩的地方,所有物资全靠骡子和马还有人力运送进去。在墨脱已经不在遥不可及的时候,雨崩在当时成了驴友们心里的胜地。很幸运那次看到了金山,据说有人待着这里几周都未必见得到此番风景。

然而一场旅途并不代表什么,也不会改变什么。回来后作为上班族依然每天六点半还是得在叫嚣的闹钟中觉醒,匆匆吃顿饭,然后碌碌无为的度过每一天。

戴上面具,像个小丑那张永远上扬的嘴角,微笑的面对着上司的责骂和心怀不轨同事们的暗箭,内心却已然千疮百孔。是的,你还是你。

所以,不要妄想一场旅行会让你的人生从此天翻地覆。因为大多数的时候,生活还是会一如既往的混蛋下去。那些讨厌的人和事还是会如影子般萦绕着你,继续滋扰着你,无法逃离。

但生活还是需要一些遥远的目标和未实现的愿望以及可以触及的目的地来指引你继续前行。

疏离感是需要的。距离三十岁还有两年,我便有意识的整理自己的圈子,摒弃一些无聊的人和事,慢慢的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无用的交集上。生活中越发不愿意产生牵绊,尤其在陪伴多年的汪星人和兔星人去世后,曾经那颗渴望与外界联系的人,变得冰封起来。

独处让人放空,让人沉淀。正如让人上瘾的孤独感,但现代人在快节奏里扎堆的生活,恐怖的密集度,让人们忘记了独处的必要。直到喘不过气来时,才紧紧的抓住旅行的这块浮板,得以暂时的脱离。

每一次离开生活的地方,都是逃离。这是我曾经对长老说过的话。

《愿我们都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着---《北方的空地》《七十七 天》观后感》by 永远在等公车的少女

高晓松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蒙住了你的眼睛,让你以为生活只是这样,远离城市的庸忙和戾气,才能看见那些被冰川覆盖的大地,羚羊放肆奔跑的旷野,落日余晖下山脚天真玩耍的孩童,和他们清澈见底的双眼。世界远比你的想象更加美好。

愿我们都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着。人生苦短,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陪伴重要的人,去追寻毕生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