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的的不休”

2017-12-26 08:19:19 芳敏瑶

芳敏瑶 > 读书笔记

文/芳敏瑶

今天晚上熬夜读完了余光中老师的《翻译乃大道》,文中的文字让我很受启发。特别是“的的不休”这一章节。

文中余光中老师讲现在的中文受西方文化影响太大,以至于原本老祖宗传下来的简单明了的文字,变得越来越繁琐复杂,句子乏味冗长。

其中指出了“的”字使用得过于频繁,便是中文被西化的典型代表。

文中讲“的的不休”也就相当于“喋喋不休”,一句话中好几个“的”,一段文字中“的”的使用率更高。

鲁迅的文章中平均六个字一个“的”,更何况我们这些庸俗之人。

现在有些人不紧“的”用得多,更把“得”和“地”,全部换成了“的”。这样的事情,我本身感同身受。

最初,我写文时,所有的“de”均为白勺的,省事又省力。

后来女儿进入小学语文阶段,原本以为语文是我的强项,担任辅导绝对没有问题。

有一日,女儿问我“妈妈,这个词后面应该是哪个de?”

恍然想起,我上小学时,语文老师也曾认真地教过我们如何辨别三个de的用法。

我这才发现,我不能误人子弟。

如今已时隔近三十年,我在文字上竟已经如此的不严谨了。我已经很久没有使用“得”和“地”了。

扪心自问,这些年从没放弃过学习。只是学文的时间少了一些,因为学医本身不用当一个文人雅士。

但是,让我最没想到的是,这些年英语没学好,却把我的中文带坏了。回顾起来,英语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要不余光中老师怎会说“的的不休”是汉字西化的产物呢?

“重要的、重大的、非常有价值的”,这种的化语往往就是标准的英译汉注释,我们背单词的时候顺手把中文就西化了。更何况现在的语言早已不是中规中矩中国文字了。

写英语作文时,因为写作水平欠佳,就把简单句加上一些形容词,一些副词,再加上一些从句,最终变成了一个十多个单词的长难句。

如果把这个长难句拿出来翻译的话,岂不是**的,**地,一大堆吗?

所以我们的中文早已被潜移默化了。

今天读完余光中老师的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我们竟然忘记了中文原本的模样。

我们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从之乎者也到优美诗篇、散文,是一笔非常大的财富。

可如今却像圆明园丢失的文物一样,除去被西化的,真正好的中文已经所剩寥寥无几。

重新再回归我的“的的不休”,没有见过好中文的样子,没有读余光中老师的书,我就不知道我的文中也存在严重的“的的不休”。

相信此类错误不少人都有,只是自己没有发现。没有“的”,我们的形容词怎么用?没有“的”我的的句子怎么润色,文章怎样生动?

却不知,真正的好文字不需要去润色,不需要去添彩,依然可以做到极致美景。

所以,自今天开始,我要审视我文中的“的的不休”,从现在开始,用中国文字走回真正中文模样。

《我的“的的不休”》by 芳敏瑶

简述大学堂无戒90天训练挑战营第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