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读《看见》有感

2017-12-26 22:11:28 长岛酿秋

长岛酿秋 > 书评

大家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大家对活着的定义是什么?而人生在世,又应该如何活着?

我今天要同大家分享的,它不是什么经典名著,亦非如今名传千里的流行书籍,它只是简单的,带我去看遍中国新世纪前十年各色景象,让我看见人间百态,让我看见苦难与坚强,的一本书。它叫《看见》。下面,就让我来同大家分享看见的故事。

  《看见》的作者是柴静。该书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正如她在书中所述的,从初出茅庐,到参与“新闻报道”,她一直在反思自我,是她自己成就了一个众所周知的一个柴静,让大家在想起她时,会说,噢,她就是那个追寻真相、倔强而又充满力量的央视女记者。

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华南虎照事件、药家鑫事件……在新世纪头十年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中,柴静几乎都奔走过。从她的真实记录中,我们可以更真切地读懂中国,了解我们身边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的与我们的命运休戚相关或甚而看似无关实则密切的大事。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在不断地看见中,我们能收获许多人生道路的启示,指引着我们不断反思与前行。

  《看见》给予我的感动太多,感悟亦多,该要说起,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我后来想了想,我想同大家分享一些我从未接触、令我记忆尤深的片段。

柴静是个我钦佩而又些许同我相似的人,她总是能满怀热情和好奇心去探寻很多问题。正如我未经历的非典。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在非典病房里采访,这可能需要太大的勇气,甚而上升到无畏于生死的程度,但对于她来说,她只是想探寻事实真相。在看到医院病房里的那些人,我想象着那些被非典所折磨的苍老容颜,目不斜视地睁着眼睛,那是绝望,那是无人可救的空白的心;当我看着那些匆忙迎接运送病人、甚至没有隔离服穿,仅靠口罩隔离的医生们,他们说着:“医生要让人活着,自己得有牺牲的准备。”时;当我看着一位正直花季的女孩,茫然地将火车票递给柴静,说“我今天下午的票......能给我退了吗?”时;当我看见已是母亲的急诊护士去世后,女儿在母亲的卧室门口贴上了“妈妈爱我,我爱妈妈”只想妈妈一回来就看见时;当我看见毫无保护措施的医生们被询问靠什么防护,他们面无表情地一句“靠精神防护”时;当我看见还有女病人能和摄影师开玩笑的时候,我感觉到了生命的顽强,这就是人的生命,在还能笑的时候,是不容易被打败的。同时我真正感觉到疾病的可怕,生命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没了,而我们这些年华正盛的健康人,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地活下去呢?

奋斗顽强的生命永远是最可爱的。

  《看见》里,柴静记录了三次大地震。一次新疆大地震,一次汶川大地震,还有一次,是三十年的回首唐山大地震。自然灾害向来是无情的,它推垮房屋,它使无数生命显示了它的脆弱无力。我从没见过地震,准确来说是地震后的模样,当我看见小朋友在学校升完旗后以地为床,在积满雨水的小坑里装水饮用的时候,心里不禁打颤。原来,这就是地震,这就是灾难。当我看见那一片段时:一位醉酒男子倾吐,以无法言说的痛苦哽咽时:“她说叔叔,你救我。我说我会救你的,我喊了,我疯狂地使劲,我搬不动啊柴静,我只给了她两个大白兔奶糖。”他转头,脸憋得青紫,啃咬着自己的拳头,他的喉咙里像突然拔掉塞子一样,哭声仰天:只有...两颗糖啊。

我想仅仅是文字,就令我心颤,何况当时的人呢?生命脆弱地让人心疼。后来柴静去了杨柳坪村拍下了灾后受灾人的最真实的情景,心怀敬意,正如她说的,受难者不需要被施予。一年后,一切都在慢慢复苏,草木,房屋,还有家。苦难曾对峙于我们,但我们总会捂住伤口,摔倒了再站起来,历经磨难艰辛,仍能再次生根发芽,开出花来,对吧?

同样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双城的那个故事。一周以内五个小学生连续以服毒方式自杀,这事件,着实令人心焦。看着那些年纪小小,手上刻着的令人心惊的“忍”字,的小孩子们,听着那些悲伤早熟的孩子诉说的故事,好似看见了第一个自杀的女孩在受尽流言蜚语后绝望的眼睛,看见了因而悲伤自责的孩子们,看见了被社会所侮辱的他们,一个个的走向自杀那条路。这件令人悲叹的事情背后,还有很多值得去思考,有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孩子们没有得到及时的爱,有校园过于固守成规呆板的教育方式,呵斥他们的痛苦,只知道以暴力强硬的方式去压制他们所不愿看见的,那些错误的教育忽视了脆弱孩子的悲伤,让他们最终走向错误的边缘,甚而年轻的生命之花就此枯萎。正如柴静在离别前给那个自杀未遂的男孩子小杨所留下的话:“对遭受的屈辱,不需要愤怒,也不需要还击,只需要蔑视。痛苦的时候,去看西北的天空,去看明亮的树林,那是永恒的安慰。”

《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读《看见》有感》by 长岛酿秋

生活总非一帆风顺,总会给予我们或是这样或是那样的打击,作为一坚强而独立的生命,我们要努力前行,不断努力,与命运抗争,而非屈服。

常说,社会在进步,同样社会还有许多缺陷需要我们去反思,去弥补。我跟随柴静的目光一同去看了那个在社会上已被论为“恶魔”的药家鑫。我想大家都应该对他不陌生,夜深时分,他驾车撞倒一女子,后拿起尖刀致其死亡,最后被送上死刑场。而究其原因,又是一错误家庭教育下的产物,从小到大父亲自以为是的对他的反对与刺痛的命令,终究使其酿成出事怕担责、甚而采取一种极端方式来逃避的苦果,而父亲最终悔悟,孩子却已踏入刑场,终成泡沫。同样从这个事件中,我所收获的,还有一种对生命的尊重。正如前面我所说的,我可能对很多看似离我们遥远而可怖旳事务好奇,甚至觉得理所应当。我对于这种恶劣杀人事件向来深恶痛绝,但是当我知晓药家鑫执行完死刑后,与柴静姐一样,心里空荡荡的呢?以前总觉得恶必须有恶报,必须要有死刑要有完备的法治,社会才能平稳发展。但后来我才发现,哪有这么简单之事。一次犯罪,带来的远不止一次伤害,它带来的不仅是罪犯罪有应得的惩罚,还有亲人的心碎,还有受害人,还有受害人的家庭,甚而还有整个社会,都会添上一抹不去的灰色悲哀。其实,世界其实是没有完全的罪有应得的,正如人无完人,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这不是伪善,也不是软弱,而是人性,人最大的慈悲就是,给每个生命一个救赎的机会,社会的进步,不是变残忍无情,而是更温柔。

《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读《看见》有感》by 长岛酿秋

正如人世间不存在绝对的好人与坏人,只有好事和坏事,我们不能随意以好或坏评判他人,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感性和理性所混淆,往往在前行的道路上渐渐迷茫,带着感性,过于投入,热爱就会夸张,感情就会变形,就无法真实的认识事物了,真相往往流失于涕泪交加中,唯有准确才是最好的防御,不要只看见积极的一面,所有的都是真实的。正如西藏有句话,幸福是刀口舔蜜,如果刀口本身的锋利和痛感感受不了,后来的蜜汁吮吸起来也觉得少了滋味。坚持追求真相,不偏不倚,保持客观的态度,不以一方而压于另一方,不成为舆论压力的一部分。

在我今天的话中,有很多个“看见”。其实我并非亲眼所见,但我跟随柴静好似亦经历了一遭。我看见许多生命的绝望逝去与希望坚持,我看见了教育制度的弊端带来的悲哀,同样,还有我今天未曾提到的,我还看见了很多很多,有坚持为公民权利而斗争的郝劲松,有追求真实的马宏杰,看见最多的,还是那个在经历中不断反思成长的柴静。我在她的看见中,不断看见。我看见她所看见的,我亦看见了她所想的。我想若是无她,我尽管去亲身经历,也无法有如此之收获。

看见,是为了避免蒙昧,减少无知,更是为了看清世界,同时在反思中不断学习,然后继续努力前行。

可能我的想法不太成熟,甚至处处值得商榷敲打。而在此,我谨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想将它们分享与你们,这些便是如今年岁的我所看待的,希望你们能有所收获,能与我一起,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坚持本心,砥砺前行,最终成为自己想要的人。

《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读《看见》有感》by 长岛酿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