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你知道梵高吗
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画家,疯子是那个时代多数人对他的印象,他一个人在自己的王国里狂欢,一个人失落,一个人走向死亡。
直到电影《至爱梵高 星空之谜》的上映,人们才重新认识了那个孤单的天才,全球梵高的爱慕者,用一幅幅的绘画,展现了这位天才曲折而传奇的一生。
文森特-梵高,1853年出生在荷兰当地的一个名门望族,可是他并没有感到幸福,因为自己的家是一个重组家庭,后妈从小就不搭理过他,父亲也对他失望,因为他不会去找工作养活自己。
迫于无奈,文森特-梵高在叔叔的介绍下进入古皮尔公司工作,可是,在1976年他就被公司解聘了。不得已,1979年他进入教会传教,由于自己的工作热情,被教会的人解雇了,在家里也遭到父亲的白眼。生活的困苦,经济的拮据,让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在爱情里,文森特-梵高也是郁郁不得志,1874年,在伦敦时,他向房东的女儿厄休拉求婚,在知道她已经跟其他人订婚时,他痛苦不堪,于是移居巴黎。1881年向新寡表姐凯-沃斯求婚,但是遭到了家里的阻止,1884年向本村姑娘玛格特表达爱意,最终还是以不幸的结局结束。
他并不是不渴望爱情,只是由于自己的不善表达,一心一意将自己的精力用在绘画上,甚至连她们的厌恶情绪也看不出来,在那个时代,试想一下,一个被人称为疯子的画家,女孩子会愿意跟他在一起的吗,我想是不会的。
生活的折磨,爱情的迷茫,让他对这个世界的人性失望,好在他找到了自己的情感寄托,那就是画画。
他是从二十七岁开始走上创作的道路的,早年因学习传统绘画技法,画面色彩并不明快,后来受新艺术流派影响以及个人气质使然,画面变得色彩强烈,色调明亮。
在随提奥到伦敦时,他被一个酒馆的文化吸引,几乎每天都会去那里,在那里他不理会其他人,一心一意的画着别人的肖像,不久之后,他就去了医生加沙尔那里。
后来受到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的探索、自由地抒发内心感情的风格,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追求画面的平面感、装饰性和寓意性。
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会令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梵高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八年。
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
虽然人生的种种不易都指向了他,可是他并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他充满热情,充满激情,充满对艺术的爱,在他的笔下,浓烈的色彩不是画出来的,而是随着自己的情感流出来的,是自己内心的呐喊。
在来福旅馆居住的那段时间里,他每天都会站在旅馆外面画画,无论天气有多恶劣,就算下雨,他也会在那里,继续自己的画作。
他用自己对生活的热情,用自己的笔和色彩,将自己的爱,激情,去表现生活的美好,去呼唤美好的真情。
他画画时,总有一个叫路尼的调皮年轻人在他的画箱里放蛇,导致文森特被吓到好几回,但是,他没有跟路尼计较,还是继续自己的工作。
在他去世的前两年,他自愿进入圣雷米精神病院,在那里,他创作出了他最著名的画作之一《星月夜》,这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图,用高视的表现手法,宇宙所有行星恒星都在旋转,爆发,表达了对太阳系的最终审判。
最后,因为精神疾病的折磨,在1890年,文森特-梵高找到一块田野,自言自语道 “没办法了,没办法了”,于是他走向麦穗的深处,朝自己的腹部开了一枪,枪声惊起了一群乌鸦。第二天人们发现了他的最后一幅作品《麦田群鸦》。
在他死后,他的弟弟提奥发现了他上衣口袋的一封信,信里说 “亲爱的弟弟,感谢你寄来的信和五十法郎,想写的事情有点多,但是现在已经没用了,听说你和家人都好,那我就放心了……你一直是我这么多画的交流伙伴,为了我的事业,我付出了生命,因为它,我失去了理智……我知道你不是站在人性这一面的,既然这样,你还有什么期望呢”
在这里,不得不提他与他的主治医生加沙尔的对话,因为在他去世前,他经常跟医生加沙尔有过对绘画交流,不过在一次对话中,加沙尔与文森特情绪激动,医生说了一句话 “这就是你追求真理的代价,你非得逼死他吗,我知道提奥已经是梅毒第三期了,你觉得值吗?”
或许,这就是压死文森特-梵高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在这个时候,无论是工作,感情,财务,这些都会随时要了他的命。
到此,文森特-梵高结束了自己痛苦却不平凡的一生,在那个时代里,他不被他人理解,唯有提奥一直陪伴着他,给他经济和情感的支持,甚至到死文森特身边的人也是提奥。
天才都是孤独的,常人无法通过他的作品了解到他的内心世界,在他看来,或许,唯有超脱了世间的羁绊,才会让自己的灵魂得到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