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习大大和他的插队同学都当了“领导人”
我们都知道习大大曾经在1969年的时候赶上“上山下乡”运动,以习大大为代表的一批批知识青年积极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号召,满腔豪情下农村,广阔天地炼红星。
69年一月份在开往延安的专列上,习大大和他的同学去了陕北延长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从祖国的首都到了中国革命的圣地,在陕北恶劣的环境下,这些北京来的后生并没有被当地的自然生活环境所吓到,恰恰是在陕北高原上为他们以后的道路,不论是在思想上、作风上、行动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说了这么多,习大大从梁家河的大队党支书到现在成了全国人民的总书记,那么和他当年一起插队的同学到底怎么样呢?举个例子来看:
雷榕生:退休前在国家行政学院工作
雷平生: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院
陶海栗:曾在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工作,现任摩科瑞能源集团亚洲区执行董事兼中国公司董事
路遥:著名作家《平凡的世界》、《人生》……
史铁生:著名作家《我与地坛》……
……
在当时的环境中出现一两个人物并不稀奇,但是在插队的情形下能够出现如此之多的优秀人物,这的确值得我们仔细的去了解其中的原由,从习大大和当时陕北插队知青身上学习借鉴之处,没不准你也可以成为“领导人”。
通过了解当时的一些资料,我认为习大大和陕北插队知青主要有以下品质:
1、多读书、多看报,文化学习很重要
知青下乡带的最多的就是书,白天要上山劳动挣工分,到了晚上就是他们读书的时间,以前没有现在那么好的条件,都是点一盏豆油灯,靠着那一丁点的光去读书。读完自己的再读别人的,读完村里的在走几十里山路借书读。有时候晚上还会互相交流读书的感悟,有点像现在的线下读书交流会。也正是在不断地读书中让他们从思想上成熟,升华。可见读书确实是一件能够让人不断进步的方式,很多人都知道现在是知识付费的时代,多少人通过读书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所以年轻人要多读点书哦!
2、有目标、有行动,不去行动然并卵
在插队知青中,很多人虽说白天都要去劳动,但是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目标,在积极的向农民学习的同时,心中也有着上大学的梦。当时上大学可不像是现在考试达到了分数线就可以去上大学。而是要经过所在大队的推选才能上大学。所以,在平时的生产活动中就要积极地行动,只有练就了农民种地的本领才能赢得乡亲们的推荐。当然现在对我们来说可是要简单很多了,只需要自己有了目标,只要肯行动,那么离目标就不会太遥远。最怕的其实是空想家只有目标,不去行动,这种人即使目标很宏大,结果依旧然并卵。哪怕是做梦也要先睡觉,如果不睡觉那么连梦都没得做。
3、沉下心、俯下身,成功必要劳筋骨
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做一些小的事情,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小事根本不放在眼里,毕业生在公司不去一线做业务,认为没水平屈才。有这种想法人很多,所以只能在家里啃老。如果把现在的年轻人放在习大大当年插队的地方待七年,我想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而正是这种环境,使得他能够沉下心来读书学习,俯下身来帮助当地人打坝造田增加粮食的产量,解决当时农村“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缺地少粮的困境。同时也是多年在基层的磨砺,让他到现在依旧有着“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充闻饥冻声”的为民情怀。依旧有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信念。当然有人说我只是个普通人,那好那就在你的普通岗位上沉下心,俯下身也依旧可以成功。前不久转发的卖煎饼馃子的摊主我月过三万还差你一个鸡蛋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所以不要嫌弃工作不好,先把不好的工作做好再说。
看了这么多的字总结就三句话:第一:沉下心不要浮躁。第二:多读书。第三:有了目标要行动,不行动然并卵。做好这三点虽然不会像习大大那样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但一定会成为自己所在领域的“领导人”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