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一分钟做到的好习惯,让我的2017年很悠闲
图片来自网络
前几天,一个朋友和我说,一年马上要过去了,感觉这一年匆匆忙忙地,每天都在忙,但又不知道忙了点什么。
她已经工作了一年,做行政工作,工作倒是不累,但每天事务很琐碎繁杂,住所离公司有点远,早晨连早饭都来不及吃,就要匆匆忙忙的赶地铁上班。还没有结婚,和男朋友从热恋转入平淡,没了惊喜,也不够浪漫。
她说,还是羡慕你啊,上学念书,每天都挺闲的。
我不禁哑然,闲吗?好像没有吧,一周上7节课、一节课至少上2个多小时,为了调研赶过早六点的地铁,看很多书,为写不出一篇满意的论文而绞尽脑汁,还要保持每周去至少两次健身房,两天看一部电影。
朋友说,你都一周去两次健身房,两天看一部电影了,你还不闲吗?我根本都没空做这些事。
不知道回什么,关了对话窗口,心想,你没空做是你根本就没想做。
为了让别人觉得我很闲,我分分钟保持着五个习惯。
1.用完的东西放回原处“你等我一下,我钥匙不知道放到哪里了。”去年,我和一个朋友合租,这是我几乎每天早晨都会听到的一句话,当然,这个钥匙可以替换为公交卡,公司门卡、饭卡、口红等等。我每天用在等她的时间大概有三四分钟。
三四分钟听起来不长,但这个时间足够我走到地铁,意味着我不用再花两分钟等下一班地铁,不用再等两分钟,意味着我进公司大楼时不会赶上电梯最拥堵的时候,要知道33层的高度,赶不上这一拨,下一拨至少要10分钟。这十分钟,意味着我打卡会不会迟到。
因为找东西而错失的三四分钟,带来了巨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一天的好心情,可能就此崩溃。
可是避免这件事的发生十分容易,只要把你用完的东西放回原处。放回原处是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在一分钟就可以完成,就是这一分钟,让你下一次的时间成本大大降低,办事效率极速提高。
2.别特意追求仪式感问你几个问题,你估计都得回答是的。
你吃便当的时候,一定要看部电视剧或者看个综艺节目吧?
有男(女)朋友的你,重要节日前一定要费尽心思的想送什么礼物吧?
上课做笔记,你是不是一定要把每一句话完整抄在本子上才会心满意足?
诸如此类,等等。
说实话,这些事我都不做。吃饭就是吃饭,看综艺就是看综艺,两件事交织在一起,并不会让快乐翻倍,反而会因为饭吃完了,综艺还没看完,而又多花了时间继续把综艺看完。
网络时代,仪式感这个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本该是我们用端正认真的态度在生活看似平淡的小事中发现乐趣,可现在却被仪式所绑架了。仪式仿佛变成了一种矫揉造作,不送礼物就说明你不爱我了,不做好笔记就说明我没记住。这是什么,这不叫热爱生活发现乐趣,这叫刻奇,愚蠢的讨好自己,仿佛戏精附体。
减少无意义的仪式感,挽回你浪费的时间。
3.问清一件事怎么做,再去做那天上课,老师布置了期末作业,有点乱,没听清一个要求。下意识的以为是按原来的要求做就可以,效率极高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的把作业做完了。过了几天同学交流的时候发现,原来大家和我写的不一样,一问大家,才发现老师这一点和之前说的不一样。
如果我当时多花一分钟问一下要求,就会少花两小时返工。
这是我得到的一个教训,问清一件事,再去做,别靠想象,能一遍做好就一遍做好,别返工,返一次工不仅消耗时间,更会让你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质疑。
做到了这三点,我的生活状态和效率都大大提高。把物品放回原处带给我的不仅是减少了找的时间,更让我感受到自己对生活把控能力的提高,一个连自己物品都控制不好的人谈还什么把控时间呢?不追求仪式感,减少了我沉溺于“等等吧,这俩一起做的”的拖延情绪的时间,没有了拖延,还有什么是不能完成的呢?问清楚再做事,强化了我的条理性,让我完成工作、完成作业时的每一步都目标明确。
目标明确、管理自己、没有拖延。这是现代人多么热衷于的三大追求啊,做好这三件小事,帮你三大问题,一次解决。
当然,说了这么多,我们更要明确,生活中纯粹的快,不是目的。我们那么努力的管理时间,提高必须完成的事的效率,是为了让那些我们想做的事有时间做,让那些我们出于热爱而完成的事能够慢下来。
题外话:你还有什么“形成一分钟,受益一整天”的小习惯,评论一起分享呀。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给我一个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