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人,不是电脑或机器——《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书评

2017-12-29 16:07:04 阿褒

阿褒 > 书评

《我们是人,不是电脑或机器——《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书评》by 阿褒

我所在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常给员工进行培训,上得最多的培训课是有关时间管理的课程,其中最普及的是时间四象限。

把80%的精力投入到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以免第二象限的事转化为第一象限“重要又急迫的事”,令人手忙脚乱;

不要花过多的时间在第三象限“紧急但不重要的事”中打转;

半点时间都不要浪费在第四象限“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中。

这个时间管理的理念是切实有效的——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时间处理不同程度的工作,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这跟《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书中的其中一个观点不谋而合——提高效率的第一步是找到对我们最重要的事。

不过,找到最重要的事并不是《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的主要内容,而是一本运用心理学和神经学的知识,有效地帮助人们应该在何时、以何种方法创造出大脑的高效工作时间、实现每日的“高效两小时”的书。

《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的作者乔西•戴维斯博士,是布朗大学机械工程学士、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现任职神经领导力研究院研究总监暨首席教授。他的学术研究主要侧重“体现认知”、情绪调节以及情绪神经学,论述刊登于许多专业期刊。

作者在书中指出,高管们和职业人士在提升工作效率过程中,容易掉进“效率陷阱”—强迫自己专注手头的工作,不要休息和增加工作时间。但我们不是电脑和机器,我们是生命体,不停歇地专注一项任务、延长工作时间并不能使我们提高效率。

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曾在1926年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实验结果很有趣: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工作时间越长,工作效率和效益就越低。

对此,作者认识到,要想实现高产,应该暂时抛弃“效率”的念头,转而选择创造条件,按照我们的生理状态来工作,让自己在每天当中都能拥有极为高效的两小时或N小时。

因为,当人的生理系统处于最理想的状态时,每个人都可能表现出令个惊讶的理解力、动力、情感控制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和决断力。

而当生理状态不尽人意时,我们可能会表现得很糟糕。运动、睡眠和进食也极大地影响大脑的运行状况,而大脑的运行状态又对完成任务产生重大影响。

在这本书中,作者分享了五种策略,帮助人们实现每日的“高效两小时”。

一、认清最重要的事

《纽约时报》记者查尔斯·杜西格在他的《习惯的力量》中告诉大家,普通人的行为所能达到漫不经心程度,或许比我们能意识到的还要高得多。

我们每天所做的大部分事情一般不经大脑,只是由我们的习惯指引着,几乎不需要什么有意识的思考。但并不能说我们的习惯是一件坏事,习惯能让我们节省大脑的能量。比如,我们可以一边轻松地按习惯动作跳交谊舞,一边跟舞伴聊天。

但我们这种“自动模式”带来的问题是,只要我们开始一项任务,基本上主就会处于自动工作的状态,就很难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向。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经常会从一个任务直接跳到另一个任务,完全凭着直觉走,不管它们到底对不对。

在任务交接的那一刻,比如刚回复完一封邮件,刚打完一通电话,接下来该选择哪一个任务,这就是重要的决抉点。

这个时候,大部分人会忽略这个抉择点,不会有意识地选择,而是习惯选择相对容易完成的任务,或不假思索地抓住脑海中出现的第一个任务,但这个任务可能是“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这就导致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真正重要的任务并没有完成。

作者说,当我们有意识地抓住了我们的抉择点后,还要用如下三个诀窍利用每一个抉择点:

珍惜每一个抉择点。

提前为抉择点做好相应计划。

不要随便开始一项新任务,除非已经有意识地决定了它确实值得做。  二、管理你的心理能量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策略。

当我们学会了意识到每一个抉择点,并利用好抉择点后,如果我们情绪低落,提不起劲来,是无法完成好任务的。

现在有很多企业,在上班前都会召集员工一起,跳上一段健身舞,或一起喊口号,这是一个调动员工积极情绪的好方法。

试想一下,那些一大早就高喊:“我要挣大钱,我一定会挣大钱!”的员工,怎么不会像打了鸡血似的,对将要完成的任务充满了斗志呢。

在这个策略中,作者分析了让人们心理疲惫的事,其中一个是自我抑制,又称为自控——抑制行为、感受或想法。

作者还阐述了情绪和心理对我们的影响。

情绪:完成任务会激发不同的情绪;负面情绪可以成为很好的工具;积极的情绪影响到我们的表现,要对自己情绪有所觉知,运用想开心的事和大笑调节情绪。

心理能量:

避免做消耗能量的事,例如:不断转换任务、交际、聊天、一连坐好几个钟头、计划或安排等;

四件避免心理疲惫的事:早上完成重要的事、把当天的待办事进行分类、选择下午回复邮件、头天晚上做好决定;

三种补充心理能量的方法:缓慢呼吸、尽情大笑、短暂地打个盹。

在需要运用心理能量做一些关键的工作时,要策略性地放弃其他一些工作。

管理好自己的心理能量,我们会更容易实现“高效两小时”

三、无须对抗分心也能更专注

有很多办公工具会影响我们,令我们难于进入良好的思考和重大的工作所需要的那种精神状态,比如电脑、电话、手机,如果我们不想让它们令我们分心,就要尽可能地关掉这些设备。

大脑天生无法长时间专注,大脑的构造决定了它会不断地在不同的注意点之间迅速切换。

很多人使用了各种方法强迫自己专注工作,但科学研究证明,越是强迫自己不要分心,越能导致我们满脑子都是这些分心的事。

作者主张,无需谴责自己不够专心,反而可以有意地放任思绪飘飞,主动让自己走神一会儿,欣赏一下办公台上的植物、相片、窗外的风景、整理一下桌面、听一听音乐,只要是不费脑的事情都可以。

想通过放任注意力以获得更好的工作效果,还有一种走神的方法,就是运用“觉察注意力”,放任我们的思绪去它们想去的地方——也就是说放任自己走神,在觉察到我们的思绪飘走了之后,再温和地把它们带回我们正在进行的事情上。

以上所得出的结论就是:在工作时给自己一个喘气的机会。

四、掌握饮食和运动的诀窍,让自己更高效

当我们身体状态很好时,我们的头脑也会更加敏锐,而一旦我们生病,或者当我们吃得太多而昏昏沉沉时,脑子就不那么清楚了,所以说,我们的身体状况可以影响到我们的精神状况。

在这一个策略里,作者提出运动对精神状态影响的几个方面:运动降低焦虑程度、增加注意力的敏锐度、增加血糖值稳定、增加积极的情绪和感受,总的来说,策略性进行锻炼,能提升思考能力和心理能量。

饮食对精神状态也有很大影响,作者提出几种饮食策略,多饮水、喝少量的咖啡、少吃多餐、把坚果当作小点心等。

运用一些运动和饮食的技巧,让自己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内更有成效。

五、让你的工作环境为你服务

在这个策略中,作者提出声音和光线对工作效果的影响,要提高工作效率,有个安静的、不受噪音影响的环境很重要。

创造舒适的办公环境,充足的光线,保持办公台的整洁,座位不可太过局促,能够行动自如,利用工作空间的物体或视觉效果为我们的心理能量充电,比如植物、水声等。

大部分人都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工作地点,但许多细节是我们可以改变的。我们要利用我们的工作环境帮助我们实现高效,而不是阻碍我们。

通过这本书,我们学到如何合理安排工作,管理好自己的心理能量,调整自己的饮食和运动习惯,改善工作环境,实现成效卓越的“最重要的两小时”。

同时,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效率这个衡量标准只适用于机器和电脑。我们有大脑、有身体,并且完全按照自己的生理需求来运作,衡量我们表现的标准应该是工作成效,而非效率。在恰当的条件下,我们的大脑可以变得无比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