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有精神追求(读书笔记)
每次看到于漪老师,总是担心她的健康,毕竟是古稀之人了,半生辛劳和对教育的忧思永远地刻在她的心间,虽然清瘦的面容上不减宽厚仁慈和希望。每次看到她则总感欣慰,她的职业敏锐和对新事物的追索,使许多青年同行望其项背。她的精神是年轻的。有人说教师因为终日与青少年相处,即使岁月逝去,仍会显得年轻。
听于漪老师说话,很容易被触动,有些话总会让我想一阵子,这次她说的是:我一辈子教语文,一辈子学当语文教师。
---我相信她的话,所有认识于老师的同行都相信这是她的肺腑之言。我对于老师了解并不多,但是她待人平易真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把语文教学当做毕生的事业,更令人敬重的是她鄙视功名利禄,为人正派,不说假话。一位优秀的教师,应当是由批判精神的思想者,这是“匠”难以达到的境界。以于漪为代表的那一代杰出教师之所以长年从教后仍然能保持对新思想、新事物的敏感,能为未知领域不停地探索,能始终对教学保持浓厚的兴趣,并永远地由一颗赤子之心,全在于他们灵魂中那种“热爱”的禀赋。--就教师的职业性质而言,对教学工作的机械重复,对学生的冷漠,对生活的冷漠是对职业的亵渎,有了热爱的品质,教师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保有职业的激情,才能不断地进德修业,才能不断地有所发现和创造---自然,才有可能成为高尚的人。
想起这个问题时因为看到不少同行热衷于沽名钓誉,不学无术而荣誉成堆,还没有到年老眼花,就坚决不读书,不学习了。有些教师则以做官为人生目标,以玩乐为能事,听他们谈教学就像看到“业余教师”一样,他们终年不看一本新书,有的教师甚至说不出任何专业刊物的名称,但是他能说出很多官场信息和新车的款式,他们知道本城所有的娱乐场所并不错过一次逍遥的机会。想到教师的勤恳工作,我本不想说这些。一如“非典”时期,医护工作者平时的种种毛病,大家都不忍心去提了,其实谁都知道,穿白衣的人并非都是天使。
上个月有事去上海,路过杨浦中学,不知为什么就下了车,站在那里看了一会儿,我喜欢看老学校,面对老树,老房子,无论你的思绪飞到多远,回旋过来的都是年轻的笑声。于老师在这里度过了半个世界。当年,青年于漪从名牌大学毕业走进这所学校的时候,她想过什么呢?今天,老年于漪路过这所学校又在想什么呢?我不追星,可是我尊敬每一位为理想终生实践的人。一个人能以毕生精力做一件事,或者说努力去做好一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多难啊!为自己的理想而活着,认真地思考,庄严地工作的人,他的灵魂是高贵的。
我认为,评价一位老师的工作,简而言之可以是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每每听到学生说不喜欢语文课,不喜欢文学,我就疑心他有个不称职的语文教师或者缺少家庭文化教养。前些年我说过,语文教师能把课上到学生毫无兴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不认为这话说的刻薄。因为语文是最有灵性的学科,教师不仅仅传授子还是,还与学生交流情感,共同侵润其中,如果把语文课弱化为简单记忆训练,这是谁都能做到的事,假如教师的工作谁都能代替,这种职业又能有什么地位?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有的同行更明白的说成“要让学生喜欢教师”)道理很简单“我们和学生之间需要桥梁,这个桥梁就是语文,语文是人与人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
2003年9月,参加教育部讲学团去云南支教。又一夜住在某县宾馆,楼上是卡拉OK包房,一群青年吼唱到凌晨不歇气,让人无法入睡。与宾馆交涉,宾馆根本不管。那一夜天快亮了我才睡了一会儿,上午强打起精神做报告,场上有七八百教师,许多教师抽烟说话,我很有意见。当地同行说,有的教师除了搞家教,干什么都没有兴趣,而有的校长除了喝酒打牌玩狗,对教学也没有兴趣,等等。
我听了很生气,就在报告中谈起了教师要有精神追求,我说,你们自称穷县,需要外地教师来送教,可是城里的一条街上就有近百家饭店,洗头房洗脚房零次解蔽,到处是懒散的人,到处听到麻将声,到处看到吃喝玩乐的干部,这中间究竟有没有教师?诚如爱伦堡所说,一边是庄严的工作,一边是荒淫无耻......事后有几个教师对我说,你批评得对极了,我们这里许多教师就是没有任何精神追求,真正的是”混吃等死”。
中国人并不重视信仰,对什么问题都比较随便,这就形成了许多教育难题,教师没有信仰,没有精神追求,他的学生很难成为站起来的人。
夏天去俄罗斯,拜揭了莫斯科新圣女公墓和圣彼得堡亚历山大列夫斯基修道院公墓,这两处公墓里安息着一批文化名流,科学家与政要,如果戈里,妥思诺耶夫斯基、鲍罗廷,鲁宾斯坦、图波列夫、乌兰诺娃、赫鲁晓夫、格罗米克等等,我注意到,翻译在介绍逝者的职业时,没有提到教师,当时我想到俄罗斯的情况也和中国相似。但是最后我碍事回到了自己的最早的想法上--是的,教师能不能成为社会关注的目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位埋在这里的名人或是伟人,他们都有过自己的语文教师。
读后感:教师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职业,其实是需要一定的职业素养的,其中思想的独立性,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是很重要的一项,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的教师培养中恰恰是最缺乏这一环节,从我的这个从教的经历来讲,也真的是十分的惭愧啊!如果以十分严格的标准来衡量和评价,我应该是属于“不合格”教师行列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其实还要包括自身的修为,修养,学习,思想的追求。
那么文中所提及的部分教师的现状,我也算曾经是其中的一份子吧,只缘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吧~~很长的一段时间由于自身的专业的素养的缺失,苦苦的挣扎着,即使到现在,我也依旧承认,我自身的缺陷还是很多,需要不断的去弥补,不停的思考,去尝试,去反思,不只是为了这份工作,也是自我成长的一种需要。
想到我们当前的整个社会的现状,一直其实还是一个不太良性发展的状况,从很多学者的上百年来的探讨来看,我们的民智,民德,民力都还是处于一个平均水准比较低下的状况。而这个死结一直也没有很好的解开,原因很复杂,有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等很多因素,快成了一个僵死的循环了,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教育还没有真正起到它本来的作用,没有真正来解放出人的思想,激发人的潜能,还停留在一个相对比较浅显的功能层次上!当然很多人认为是我们没有提倡个人的民主和自由,西方提倡是对个体的尊崇,每个个体都是社会的组成,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也有相应的权利。而我们当前确实还是一种不伦不类的状态,在名义上是提倡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等,其实在内在来说还是相当程度沿袭着一种改良了的传统的政体,当然在一定的程度对这个社会的所有个体都有所压制!也不是有人说的愚民政策,只是一种适合当前人文状况的无奈之举。我们的教育当然也很明显的受到了相当的影响,教师也很受压抑,并不纯粹的只是教师不思进取,安于安逸,这么浅显,一切的改变和尝试,还有一种所谓的“风险评估”,要做义士和勇士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就我看即使想于漪老师和李镇西老师,等等很多名师也算是一种幸运吧!其实在几千万的教师队伍中绝对是不乏此类思想和能力者,只是受到环境的约束,很多人也许都是心冷了,也许是心力交瘁,也许是无能为力,也许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我还是十分相信我们的同行们的良心和良知还有基本的教育素养的!
好的现象是,比如新教育的推广,已经在做出很大程度的改变了,我们还是要抱有一种教育的理想,和期望,从自身做起,尽量的做出一些变化。其实在自我完善,自我的成长的过程中,这种人格,人品的影响还是会有的。
对于语文教学,作为外行不敢过多的评判,我只想说,如果只要学生还能喜欢看一些书,就算成功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的精神追求是什么?我还需要仔细的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