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心理+育儿】《贝利叶一家》 卓越少年的养成路径
文/慕容歌
亲爱的,你对家庭生活都有哪些期待呢?
小时候我也像你一样,希望有一对无所不能的超人父母,可以安抚天马行空的想象;长大后在不明白什么是亲密关系的时候,渴望有一个称心的爱人,最好还有一个乖巧的孩子;有了孩子之后,才明白:完美的亲密关系、卓越的孩子、可立足的事业,才是身为女人的终极。
有些人是幸运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起,就知道要什么,然后一路过五关斩六将,顺利抵达殊胜之境;有些人,看上去要倒霉许多,在无明的境况里,摸索很久,仍搞不清自己是谁、要做什么、未来该去哪儿。
也许搞不清楚,并不是最糟糕的;糟糕的是搞清楚了,却无法成行。
1
朋友跟我说,你看《贝利叶一家》中的宝拉,真是一个幸运儿。如果一个天才少年的养成,仅仅用“幸运”来诠释未免单薄。
从“既定现实”来看,宝拉有一对聋哑父母,他们甚至无法与人产生正常交流,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们相爱、有共同的婚姻观、视家人为生命。宝拉在这片优良的土壤里出生了,然后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尽情生长,为未来积蓄力量。
看上去宝拉的童年,要比同龄人忙碌许多。因为要照顾家庭农场,她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照顾家人的行动之中,几乎没有闲暇,直到她遇到一个少年。
或许遇到少年仍不是根本,她本来就是一个我行我素的姑娘。但正是这样一个机缘,让她走进音乐课堂,遇见了自己的启蒙恩师,在强有力的支持下,开启了梦想之门。
如您所见,她用早年积蓄的力量、加上重要他人的支持,超越了自身局限、打破了他人眼中的不可能。
2
你更愿意相信这是天赋使然,还是尊重内在节律的成长故事呢?
研究表明,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从一生下来就蕴含着巨大精神资源,并且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橡果”。而父母要做的就是顺势而为、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且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每一个成长节点。
事实上,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自己的内在节律,它会帮助孩子选择玩耍的方式,帮助他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而决定要过怎样的人生。
就像宝拉一家,尽管父母都是聋哑人,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热爱音乐的热情,他们的生活里,满是音乐的身影,你甚至会发现,他们在接宝拉放学时,那响到爆的欢快乐声;尽管父母不懂音乐之美,但父亲在触摸宝拉喉结震动的一刻,感受到了梦想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宝拉在自我探索的重要节点上,得到了恰到好处的引领。
而音乐正是宝拉生命深处的需要,当重要他人尊重了这份需要,她的潜能也就被启动了。
3
通常0-6岁的孩子,会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并且不断重复。如果您以孩童的视角观察孩子,就会发现他是怎样在体验中,完成了心智水平的飞跃。
记得女儿3岁半的时候,连续几个月总要求讲述同一个故事,每天临睡前甚至要重复好几遍,才肯入睡。后来我发现,她想在《我能打败怪兽》的故事中感受亲情、体验无所不能的感觉,这感觉让她变得勇敢、坚强,还让她生出了爱护家人的心愿。
蒙台梭利在《有吸收力的心灵》一书中,曾这样论述吸收性心智:幼儿的心智与成人大不相同,他靠自己的天生禀赋创造出高品质的成就。他不仅创造了语言,更创造了说话的器官,他也创造了各种各样的身体动作,及各种表达智慧的方式。
我们只有充分尊重孩子的内在节律,给他足够的自由、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就会收获一个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的卓越少年。
所以,当父母在实践路上找到正确的路径,当觉察成为一种自觉,育儿也就渐渐变得容易起来。
我是慕容歌,一个脑洞大开、对生命好奇和热爱的存在。
你知道吗,你的赞,会让我欣喜若狂
无戒365训练营日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