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读素书(18) 探花郎与谢公屐

2017-12-31 21:45:10 李寻欢怼李逍遥

李寻欢怼李逍遥 > 阅读方法

贵而忘贱者不久。

《逍遥读素书(18) 探花郎与谢公屐》by 李寻欢怼李逍遥

《素书》遵义章第五。

“贵而忘贱者不久。”

张商英注:“道足于己者,贵贱不足以为荣辱;贵亦固有,贱亦固有。惟小人骤而处贵则忘其贱,此所以不久也。”

南怀瑾注:“贵而忘贱,安而忘危。此皆骄淫佚崩,不可久享也。”

所谓“贵贱不足以为荣辱”,对古代的读书人来说,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心灵鸡汤。他们似乎很喜欢讲究“读书养气”。

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分科取士。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状元榜眼,靠文章卷子取录。而探花,除了是学霸,还要考量风度仪表。

因为唐代进士及第后的庆典活动,其中一项就是要在新科进士中,选出最翩翩年少的两名“探花使”,到杏园初宴,摘取沿途最美的鲜花,迎接状元郎和其他“同年”的到来。

宋代加上一项,到琼林苑赋诗。后世逐渐把“探花使”这个这个戏称与“探花”合为一体。所以古代笔记里,记载有官宦人家的少女情窦初开,又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外界信息全靠听戏,非要缠着疼爱自己的祖母,安排守孝道的官爹,联系嫁个状元,结果结了婚一看,丑的如粗莽村屠。

这是个笑话。暗讽名实难符。但是也显示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深紫浓香三百朵,明朝为我一时开”,少年新进们在十里长街,跨马雕鞍,蟾宫折桂,鹿鸣杏苑那种风流倜傥,在人们心目中的想象。

《逍遥读素书(18) 探花郎与谢公屐》by 李寻欢怼李逍遥

“我爱你时你正一贫如洗寒窗苦读,离开你时你正金榜题名洞房花烛。”这也是《聊斋》,《夜雨秋灯录》,《偕铎》,《觚剩》……不少当时所录的大众狐妖花怪故事,隐隐传递出的一种,“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狭窄的婚恋观扭曲下,开出的梦幻妖魅之花。

而实际上,几种过于简单的制度,是满足不了一个泱泱大族几千年文明的光怪陆离的。更多的实际情况,反而更类似于《儒林外史》中的范进,长期挣扎在温饱线上,一朝中举,就要喜疯。

人们也认识到,人生起伏,顺流逆流,祸福不定其实是一种常态。人生包罗万象,面对它,要有一种内心的清醒,和自我训练出来的气场。

东晋“江左风流宰相”谢安,长时间隐居在会稽郡的东山,与王羲之,许询,支遁等名士,清谈往来,曲水流觞。

历史现实版的麒麟才子,江左梅郎。太元八年,前秦符坚率领号称百万之师南下,打算吞灭东晋的时候,与谢安周旋已久的大将军恒温已经死去,东晋兵力不足,建康恐慌。

已经四十多岁的谢安任征讨大都督。但他却让谢石谢玄恒伊等人率军赴淝水决战。自己在家专心和客人下棋,“围棋赌墅”。比他棋艺高的朋友,因为大局紧张,心有挂碍,反而不如他下的好。捷报传到,谢安看过淡然一放,不动声色继续下棋。

客人忍不住问消息,他淡淡说,“小儿辈大破贼”。其实他已经汗透衣襟,起身送客之后,实在忍不住心中喜悦,蹈跃入室,把鞋子上的屐齿都碰掉了。

他穿的这种木屐,是他专门为方便登山改良的一种木鞋。鞋底安两个木齿,上山去前齿,下山去后齿。被称为“谢公屐”。所以在激动的时候,磕在门槛台阶上,是容易碰掉的。

《逍遥读素书(18) 探花郎与谢公屐》by 李寻欢怼李逍遥

谢安这种有意识憋着自己,在外在仪态上的自律。更多时候为后世希望“读书养气”,坦然临事的人所称道。他们希望,无论面临何种情况,都要有种内在的修养始终如一,不改常度。“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

《素书》“贵而忘贱者不久”,就是一种提醒,人生万事,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为心中的目标努力是一种幸福,但记得这其中的种种艰难坎坷,会避免一些得意忘形的错误。

我们在潜意识里,始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很强。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