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看见世界,看见自己

2018-01-01 15:41:03 可乐鸡翅_

可乐鸡翅_ > 阅读方法

《柴静:看见世界,看见自己》by 可乐鸡翅_

十年前,陈虻问我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时,我说关心新闻中的人——这一句话,把我推到今天。

——《看见》序言

《柴静:看见世界,看见自己》by 可乐鸡翅_

柴静

柴静,山西临汾人,1976年出生。

被誉为“当代林徽因”的央视主持人。外冷内热,直斥时弊的人文风格更是让她获封“公知女神”的称号。曾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夜色温柔”,在湖南卫视主持“新青年”。2001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先后在“时空连线”“新闻调查”“24小时”“面对面”等栏目担任主持人与记者。央视一套专题节目《看见》主持人。

1. 创作背景:

“陈虻去世之后,我开始写这本书,但这书并非为了追悼死者——那不是他想要的。他说过,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无意识,那才相当于死。他所希望的,是我能继续他曾做过的事——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看见》的创作,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陈虻(2000年引柴静进央视的“导师”,给予柴静很多帮助和启发。《东方时空》创办人之一。)的去世。陈虻的离开,让柴静感觉到生死万物的无常,她说:“人其实是背对着死亡,一天天倒退地活着。人都有一死,但内心需要一种东西活着,而用文字记录,就是唤醒这种内心的过程。”

2.内容简介:

“ ‘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想要‘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这是一本饱含深情的书,柴静不是从一名记者的角度去毫无感情的记录,而是以一个“人”的角度去记述她十年的人生经历。从最初被选入国家电视台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到后来作为一名记者去经历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她逐渐脱离外在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

书中包含人生百态,从非典、汶川地震等大事件到同性恋、青少年内心问题。柴静没有刻意选取她这些年记者生涯的重大事件,而是更多地在写那些曾经带给她震撼、指引她向前、给予她方向的人与事,那些真正触碰过她心灵深处的人与事,是非对错,事件真假,都是对自己的一种思考和历练。

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柴静对自己前半段人生和事业的小总结,每个人都应该思考,思考这个社会,思考自己与他人的社会关系。一个刚正、不愿屈服,不愿低头的柴静,便是一个伟大的中国记者形象。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有人构成。一个人也有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这本书,它是柴静在岁月的沉淀中,在和自我的不断对话中,一次次成长所带来的。

在柴静的节目和文字中,无论是汶川地震、征地拆迁、家庭暴力,还是卢安克、药家鑫,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在他们身上,也可以看到我们自己,他们的故事,某种意义上也是你和我的故事。

像是在旅途中,遇到一位投机的朋友,将那些掩埋在时光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时而让人热泪盈眶,时而让人义愤填膺,时而让人掩卷沉思。

也许现在的我们并不能看懂柴静所表达的一切,那需要我们用一生去解读;但书中的一些感悟却足够铭记于心,带给我们震撼与思考。

3.经典语录

(1)人不可能孤立而成,人由无数他人的部分组成。

(2)一个国家有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他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

(3)“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不接受同性恋者?”“因为我们的文化里,把生育当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爱情,应该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态度,而不是一个器官对另一个器官的反应。

(4)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门吱呀一声关上后,在这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

(5)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到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

(6)今天你的权利受到损害,你不说话,明天你就会失去更多的权利。

(7)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

看见世界,看见自己

一辈子都嫉恶如仇

绝不随波逐流

绝不趋炎附势

绝不摧眉折腰

绝不放弃自己的原则

绝不失望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