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读素书(19) 一曲击缶歌
念旧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疆)强用人者不畜(蓄),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
《素书》遵义章第五。
句末词凶、殆、不蓄、乱、弱、险、败、凋。没一件是好事。这几句一气呵成顺流而下。像一个老者饮了几杯村醪,拿一支竹箸击陶缶。一声声苍凉干脆含着暗劲。告诉我们下坡路是怎么走出来的。
“念旧而弃新功者凶。”
张商英注︰“切齿于睚眦之怨,眷眷于一饭之恩者,匹夫之量。有志于天下者,虽仇必用,以其才也;虽怨必录,以其功也。汉高祖侯雍齿,录功也;唐太宗相魏郑公(征),用才也。”
南怀瑾注:“汉高祖不以怨两封雍齿,史称其大度。唐太宗不以仇而相魏征,故为明主。欲成非常之事功,必具非常之器度也。”
两注都是牵涉到了治国,都提到了汉雍齿和唐魏征,也提到了他们和领导者们敌对关系的转化。意思是,大志大功需有非常的器量,睚眦之怨一饭之恩是匹夫的快意恩仇。
刘邦封雍齿是出于张良的建议,为了稳定汉初浮动的人心;唐太宗相魏征,是真的需要魏征的才能,不需要计较他曾经站队在李密一方,那是当时立场形势造成的。唐已定鼎开国,百废待兴,不再斤斤计较一个已故的敌人了。
普通人用不着这些。不过“以史为鉴可以明兴替。”也可以明得失。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永远上坡,从来没有遇到过敌对之境。在当时的情境下,纷纷扰扰,会受憋屈受伤害。你的善良必须藏着锋芒。某一件事是不对的,感觉到伤害的,当然要有原则,做出有效的行为,理直气壮表明态度划出底限。
器量的真正含义,是容得下不愉快之外更大的世界。宽谅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路走得轻松自在,不让伤害持续扰乱自己,打散精气神。
伤害行为本身,绝不值得鼓励。不应该理直气壮要求受伤害的那一方“做人要有境界”。否则就是浑浑噩噩的毒鸡汤。所谓境界和升华,只能是自然开放的花朵,开不开,什么时候开,也只能由感受到伤害的人自由自主来掌握。
逻辑很简单,这件事你做了,我不舒服了,有什么情绪做出什么回应,当然是我自己的选择。别人是没有权利越俎代庖指手画脚增加压力的。
《素书》就讲得比较落地,“念旧”(恶)不是“凶”,总不能“记吃不记打”吧。“念旧”(恶)而“弃新功”,没完没了得理也不饶人,非要扩大化持久化,反击力度过大频率过高,忽略了敌对情境的好的变化,“记打不记吃”,一心一意卡在过去,才“凶”。前者是昏人,后者是无器量可言的浑人。
“用人不得正者殆,(疆)强用人者不畜(蓄),为人择官者乱。”
用人不得正者殆,(疆)强用人者不畜(蓄)。“疆”通“强”,强行。“畜”通“蓄”,积累保存。这两句是立足于主体,在铺展开一件事情的时候,苦于人手不够,容易犯的失误。
用人不得正,事情来了手忙脚乱,抓到谁是谁,不管合不合适,情同于饮鸩止渴。事情结果远远小于期待不说,恐怕惹来的烂摊子更加是焦头烂额无从措手,方向也会偏离。所以会“殆”。懈怠而危,越拖越烦。
强(疆)用人也是如此,明明来者志不同道不合,也霸蛮上马,不但是无用,而且“不畜(蓄)”。
《周易》中与“蓄”字合拍的,有两个卦。分别是第九卦风天小蓄,第二十六卦山天大蓄。小蓄“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大蓄“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各爻辞形势综合总结,总之是如果要“蓄”,肾上腺激素就要控制一下,采取的是守势。
出于病急乱投医的目的,或者一种盲目的乐观,不去考量对方真正的需要真正的特点,一厢情愿用各种手段怀柔收伏,强扭的瓜怎么会甜?终究是要离去的。关羽不就挂冠封印弃了待之如上宾的曹操么?你有你的千条计,我有我的老主意。不要幻想能弄人于股掌。
不如坦然一点,随遇一点。修内功。如《孙子兵法》所言,“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来谁都不怕,自有内在的规则,渊停岳歭。清风自来,白云自来,明月自来。
“为人择官者乱。”不但择官,哪怕自家娃娃,你替他择个业,择个婚试试?如果对方没有理解和回应,操的心不管多苦,还是闲心,对方不满意,自己也好气。
这是一种打着“为你好”的干涉。生死爱欲之中,最终独往独来,一个生命无法代替另一个活着。七情六欲喜怒悲欢,有共感,更有个体独立性。你能替人吃饱饭么?谁饿谁饱,冷暖自知。
“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
“失其所强者弱。”南怀瑾注:“夫强弱无定型,形势相用也。”《孙子兵法》:“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说不管形势如何,强弱如何对比,都只在一段时间甚至一瞬间有用。
虽然不存在永远“一招鲜吃遍天”,但失去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忘记初心如何,优势在哪里,原则在哪里,奢谈突破,那是要为冒险付出代价的。人生有时如棋局如赌局,你可以赌,但你要为后果买单,无人可代替。这是真理。
“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那么接下来《素书》又为以上所述添砖加瓦。
“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决策”,起心动念“不仁”,必然是“阴计”。阴险是一个词。让我想起从来端不上桌面的“三十六计”。
语源南北朝,成书于明清。不是乱世就是文字狱紧箍咒。无论生存还是思想,都谈不上什么安全感。
来听听三十六计:借刀杀人,瞒天过海,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苦肉计,美人计……最后总结“走为上计”,无计可施就东北方言“嘹”了。
字字刀光剑影冒着冷气的坑,最后总结还不负责任。
这不是什么“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个民族的苦难和逼仄,这是不能在阳光下晾晒的厚黑与血酬。这是耻辱不是光荣。
《素书》说得好,决策不仁,险。阴计,没有不透风的墙,不可能不外泄,所以败。
“厚敛薄施者凋。”这一句继续承前。有那么多的凶殆乱弱险与败,是因为什么?因为过私。因为聚敛成性。“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已经不是需要的问题,已经是恐惧和情绪的疾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无法顾及他者之需,只管自己不够,应该,理所当然。
六亲难近,友朋相弃,还未出发,就是风萧萧易水寒,满目成凋。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桃花扇》。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