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流深 ——《边城》有我们每个人的影子
通过张佳玮的公众号,知道他曾经很喜欢读汪曾祺先生关于美文与美食的文章,后来又得知汪先生曾经师承沈从文先生。对沈从文先生的印象,还停留在中学课本上对《边城》的注解上(此刻,我在极力搜寻着记忆,想知道作为一个中文系的文科生,大学到底都忙些什么呢,居然连《边城》都没看过-_-||)。
关于沈从文先生,我只是年轻的时候在笔记本上记过他那段缱绻多情却又朴实无华堪称经典的爱情名句:
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
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
桥的这头是青丝,桥的那头是白发。
后来,不止一次在个人的文章中引用过。每次读起时,总是感慨万千,忍不住细细品味。是怎样的人生况味和旖旎情丝,才能写出这般如水的文字,细腻、沁人心脾。
然后就列了个书单,想趁着新年假期的间隙,读一读沈从文先生和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所以,昨天夜里就读完了《边城》。
在那个动乱不安的年代里,几千里山河似乎都处处哀鸿,唯独《边城》里,仿佛已经远离了世间那太过残忍的不堪。以前读其他的小说,特别是外国小说,难免会不得已要将当时的环境(历史情境、时代背景等)带入其中,以便营造一个比较好地阅读体验。
《边城》似乎不用,看似独立的一个边远小城,一条河串起了小城里人世世代代的日常生活。有逐日而栖的农者,有水旱两路跑帮的旅人,有偶然间匆匆而过的佣兵、绿林。
哪怕是于今天这个过于焦虑和浮华的当下,《边城》似乎早已走出了依附时代背景才能顺畅阅读的框架。开卷读起来时,顿觉一股清流通身而下,直至漾起朵朵浮萍,盛开出一池春夏。
不觉惊叹,沈先生笔触的细腻,将翠翠一个十五岁少女的内心,竟刻画地如此出神。通篇读下来,文笔流畅、触达内心。只是,掩书合卷之后,不觉泪已湿目。
这仅仅只是南方小城里一段未曾来得及盛开的爱情故事,假若放在当下,被一些长于营销的标题党大V们拿来的话,估计又是“手足兄弟同时恋上渔家小女,最后双双殉情不知所终”等等骇人听闻的题号。所幸,上世纪三十年代,没有标题党。
以现代眼光来看的话,《边城》里的爱情很难称得上惊天动地,充其量也只是少男少女的懵懂而已。然而,就是这些豆蔻之年的心事,被沈从文先生一笔笔地勾勒出一幅细腻而悠长的画卷。穿越了近百年,却依然能够清晰可见其间的丝丝缕缕,每一种情愫依然清晰可辨。
任何时代下,都能找到大老(天保)那种朴实耿直的乡间少年,二老(傩送)那种天真多姿的聪颖少年,翠翠那种细腻温婉的渔家少女。或许,每个男孩心中曾经都住过大老、二老,每个女孩心中也都住过翠翠。所以,我们才会在合上书的刹那,心上涟漪、粼粼烁烁。
与其说我们是在慨叹翠翠最后的无所依傍,到不如说是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那段不可牵手的岁月,那程无以释怀的眷恋,那段刻成心伤的遗憾。
楼上邻居的电视机里,播放着各大卫视跨年的灯光流影,喧闹、肆意。我在书桌旁,就着一杯已经放凉的茶水,任沈先生的笔触一点点地刺穿内心,毫无刻意、寸寸精深。直到最后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回不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泪腺的最后一堤防护,颓然间崩塌。
没有人知道二老是否回来,其实已经不重要了,仿佛就在某个瞬间,翠翠、大老、二老,他们身上或者说心上的某一部分,就已经永远地回不来了。这不是一种人生无常,或许只是岁月流经时应有的模样。就如同皱纹、白发,在时间的催促中,总会迎来一样。
三流的作者,用文字尽情描述酣畅淋漓的自我,通篇大段大段的观点。二流的作者,用笔触安静的描绘事件,详实、生动、流畅、自然。一流的作者,其文中看不到刻意的主观呈现,却总会在一些细腻到都难以察觉的地方,惊喜般地给予读者一种难掩的悲欢。超一流的作者,或许什么技巧都不用,只是用最简单的文字铺排,就能够让每一个读者从他们的笔下,读到自己的影子。
我想,沈先生或许可以排在后边两个位阶中吧。所谓大师,大抵是这样的吧。
最后,再附上沈从文先生那段话,以供慰藉时光、铭刻情怅:
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
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
桥的这头是青丝,桥的那头是白发。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