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一、引言
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想到我们国家最高领导人会有这样的经历,想着他们在祖国的首都,长期居庙堂之上,应该是从未去过陕北黄土高原这些荒凉与贫瘠之地的,想着他们与陕北的农村生活应该是毫不相干的。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是自己狭隘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讲的是196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15岁时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离开的故事。这本书通过采访录的形式,采访了当年与习主席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等29人,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二、这本书让我记忆深刻的地方
1.习主席始终坚持读书学习
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用,特别是读书,只有持续的进行,才能有所收获。但很不辛的是,我们大部分人都不能保持这个“良好的连续性学习”,通常都是三分钟热度。在回想习主席在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陕北高原;在物资匮乏、食不果腹的梁家河;在每天白天干完重活后,晚上仍然坚持点上煤油灯芯读书学习。可能要忍受挨饿,可能要抵住疲劳,这对于一个十六、七岁的青少年来说是需要毅力去坚持的。这样的坚持不仅仅在七年的知青岁月,而是习主席的一生。与习主席当时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雷平生就曾在采访时说道,在2010年的一天他去习近平家做客,看到了主席书架上陈列着的各类书籍时,他确信直到今天,习主席仍然保持着40多年前养成的学习习惯,在处理完繁忙政务后继续读书,不断从书中汲取新的精神养分。今天,我们看到总书记访问各国时,对各国历史、人文典故信手拈来,在各种场合发表讲话时文采飞扬、充满自信,我想这些都与总书记平日里坚持读书与学习是分不开的。
2.主席始终不忘初心、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事
梁家河的七年是艰苦的,也是迷茫的。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个人命运瞬息转变,坚守自己的理想何其艰难,到1974年同主席一起下乡的北京知青,有的早已返回北京上大学了,有的去当兵了,有的也被招工的带走了,大家都已经陆陆续续的离开梁家河,各奔前程了,而因为家庭关系以及当时混乱的政治局势,习近平很有可能一辈子只能留在梁家河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想我可能会抱怨、会气馁、会感叹命运如此不公,但总书记却没有丝毫抱怨,他始终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人生中的机遇与得失,他一直都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应该做什么——那就是为百姓做事,并且不忘初心始终坚持着,帮助村民们办沼气、打坝淤地、挖井、栽果造林……,脚踏实地的做着自己当下最应该做的事,这样的心态是值得我学习的,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太过于在意结果,在意得失,太想要成功而忽视了当下最应该做的努力。
3.陕北人民的淳朴、善良、包容深深地感动了我
在那个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陕北人民在自己都吃不饱的情况下,仍然将自己辛辛苦苦种的粮食上缴给国家,仍然将自己的口粮分给知青,仍然用他们最好的、仅有的来接待知青。这样的善良、淳朴怎能不让人动容。现在想想,陕北这块黄土地,是沉甸甸的,是有滋有味的,是具有无限渗透力和包容力的,陕北人将苦难命运的一种低沉的哀吟化作善良与淳朴品格,这里边有受过这块土地的滋养而不忘这块土地的北京知青史铁生、梅绍静;有土生土长的高健群、谷缤;有从陕北黄土地走出来而文字着眼点却根植于陕北的路遥。正是因为陕北人民的善良与淳朴才孕育出了这些优秀人才,也正是因为陕北人民的善良与包容使得总书记离开时依依不舍,甚至想一辈子扎根于此。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坦诚地说,在他的一生中,对他帮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辈,一是我那陕北的老乡们”。正是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孕育了青年习近平宽厚敦实的优良品质和滴水穿石般的至高境界。
三、总结
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读这本书?我的回答是源于生动感人故事的独特魅力,源于人民领袖成长的独特魅力。15岁来到这块黄土地时,他曾迷茫、彷徨;22岁离开时,他已经有着坚定的目标、充满自信。有人说,没有梁家河的7年,便没有习近平总书记今天的从容执着和大气磅礴。7年的农村生活、7年的甘苦与共,不仅使他和陕北乡亲们结下了深厚情谊,也使他从小就对农村、农民和脚下的热土有了更切身的了解和感悟,对改变国家、人民、民族的命运有着自己的理解。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过程,没有“天生伟大”这一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正是这些曾经的苦难经历,才塑造出了现在的自己。
青年朋友们,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我们处在最好的时代,我们还很年轻,未来还有无限可能,当下的我们应该朝着自己的理想努力拼搏、奋力前行;应该用汗水与泪水来浇灌我们的梦想;应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样,在以后的回忆里我们也会为自己曾经努力过、奋斗过的青春感到骄傲,我们也会像主席一样有着自己难忘而珍贵的青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