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解忧杂货店》:何以解忧?
近几年,国产电影出现很多改编国外IP的电影,但是质量却参差不齐。有口碑爆棚的,比如《重返20岁》,也有扑街的,比如《深夜食堂》。当然,这类改编电影多数还是以烂片居多。不过这不妨碍国内电影人对IP改编电影的热衷。所以,东野奎吾这个具有最可观粉丝基础的作品IP相继在国内粉墨登场。其早年代表作《嫌疑人X 的献身》在改编成电影后得到的评价褒贬不一,此次改编的《解忧杂货店》电影版强势进军贺岁档后遭遇骂声一片。
东野圭吾的奇幻小说《解忧杂货店》在国内有着广泛的读者群体。自从 2014年被引进后,连续4年蝉联各大图书畅销榜前三甲,其全球销量超过了8000万册。在移动阅读终端Kindle上,2769个段落,被标注356797次;而仅在豆瓣读书平台,标记读过的人就有近26万人,豆瓣评分超过8.5分,可谓是好评如潮。
为了迎合中国地区观众的品味,中国版《解忧杂货店》进行本土化的改编。首先,电影将原著中的年代设定由70年代改成了与当代衔接更紧密的90年代,以求更加讨好80后90后观众。电影在美术布景上也做足了功夫,打口CD、录音机、大梁自行车呢、歌舞厅、大哥大等一些90年代独有的道具细节,使得影片整体富有90年代气息。其次,在影片细节的设置上也显示与中外观众的区别。譬如在影片中的第二个故事”解忧爷爷与杰克逊“中,将小说里的披头士改成了迈克尔·•杰克逊。披头士在日本的影响力很大,甚至影响了六七十年代成长起来的那批年轻人。但是相比之下,迈克尔•杰克逊在中国的影响力则大于披头士。因此,将剧中人物所倾慕的偶像更换成为迈克尔•杰克逊则更符合中国观众的认知记忆。
当然,中国版《解忧杂货店》的改编基本忠于原著,依然保留了原著中的人物关系和影像符号。譬如,在原著中,披头士并不仅仅是作为人物的偶像存在的,而是与人物的故事形成互文关系,成为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符号。而在电影版本中依旧保留这样的符号设计,迈克尔•杰克逊与影片中人物的故事也有所联系。当人物家庭遭遇危机时候,以迈克尔•杰克逊深陷娈童新闻的形式进行暗示,以偶像的遭遇来交代家庭危机。而当影片的最后,主角以口述迈克尔•杰克逊早已洗清冤屈的形式来交代主角最终理解了父母之爱的含义。
单就原著来说,《解忧杂货店》本就是一个比《嫌疑人X的献身》更为不适合影视化改编的作品。小说的内核是一个治愈抚慰心灵的故事,原著通过文字可以实现对于情感的细腻捕捉。但是通过电影镜头来阐述这种奇幻设定中劝人于善的脉脉温情,并转换成电影的艺术表达,其实对于导演是一个非常艰巨的挑战。应该说,影片对于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的结合使用也算是恰当,当前与过去的几个故事在时光信箱中的串联线索足够紧凑,电影本身的立意与诉求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是一部电影要称得上优秀,光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但就电影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是,整体影片缺乏情感逻辑,各个故事之间依然缺少一种贯穿其中的逻辑,使得故事与故事之间以及每个单独的故事都显得琐碎,失去了完整性。故事的串联更像是走马观花般,非但没有使电影剧情推进变的更为充沛,反而造成了电影与原著之间极强的割裂。解忧解忧,很多时候,观众既不明白演员为何而忧,也不知道这忧是如何得解的。这是影片最被影迷和原著粉丝诟病的地方。
在第一个故事“小城音乐人”,原著中鲜鱼店老板的儿子抱着试一试的心情给杂货店老板写信,诉说自己在做音乐的梦想和接手年老父亲的鱼店生意的现实之间的两难选择,而在收到解忧爷爷给的建议,他内心十分认同解忧爷爷对于自己根本没有音乐才华,不可能成为专业歌手的看法,但却依旧收拾行李继续追梦。原著通过如此描写点出理想与现实中的千钧重量。但是在电影中,却缺少这类的刻画,父子情深的对话虽然煽情,却也没有很好的交待出儿子对于理想的孜孜追求。至于故事最后,音乐人在孤儿院献唱,七八岁的女孩张维维未经人世,竟然秒懂音乐背后的心酸和坚持,让人不解。最后的孤儿院失火,以及成年后的张维维每唱必哭,更显得缺乏铺垫,刻意煽情。
在第二个故事“解忧爷爷与杰克逊男孩”,原著中小男孩不愿跟欠下巨债的父母,认为“无法将自己的人生交给他们”而选择离家出走。而父母而为了掩盖儿子还活着世上的真相,保护儿子现有身份而制造了三人集体自杀的假象,以免遭到债主的追杀。当多年后,小男孩知道这一真相,后悔和自责才用上心头,是自己自私的逃走才逼迫父母走上绝路。而电影的改编虽然保留了这个故事框架,但是“父亲为了保护儿子而自杀”这一最重要的剧情冲突,却被抹杀了,从而导致了影片整体的情感逻辑都来的莫名其妙。父亲在面对妻子死亡、儿子失踪的第一选择不是选择寻找儿子,而是自杀?这样的交代过于离谱。而小男孩在逃亡25年对父母不闻不问,这在功成名就之后才听闻父母自杀的消息才悲从中来,25年的冷血换来1分钟的温情?这样的情感推进显得过于突兀。
而最后一个故事”迷途的汪汪“则改编得更为离谱。原著中,“迷途小狗”原本是一个白天在公司干打杂活但没有成就感的人,为了解决养父母经济窘境,她无意之中发现做陪酒女赚钱多、速度快。于是她在要不要辞掉本职工作专职做陪酒小姐之间纠结,不知该如何选择而向解忧杂货店寻求帮助。而电影直接将人物设计成”舞女“的角色,却对人物的背景和经历没有任何介绍。电影甚至没有对”迷途的汪汪“的人生迷失进行深入说明。在她遭受到真情或假意的欺骗之后,她对未来开始迷茫了”除了做舞女,我知道到底要干嘛“。然后,她在得到建议后用了一个近乎意淫的方式,展示出自身神奇的人生轨迹变化。在我国90年代经济腾飞之际,”迷途的汪汪“仅仅得到要学炒股、搞房地产的启示,没有任何的资本积累和人脉资源,成功的成为90年代先富起来的那一批中的佼佼者。这样的剧情设计显然过于离谱,缺少了原著中”迷途的小狗“中对于未来的那种无助感的刻画。
这样的情感空乏主要来源于导演未对原著中耗费大量时间去铺垫的人物情感做出合理的调整,却本末倒置的还原大量满口说教的鸡汤台词,这也导致了人物塑造也非常欠缺。王俊凯台词功底虽有长进,但是情绪表演基本靠吼,演技依然稚嫩。董子健虽然是新生代演员的实力担当,但是全篇所渲染悲剧情绪却无从谈起,一直强调他的舞女母亲与影片人物和故事没有任何关联,反而让人游离于影片以外。影片最后以”正因为是白纸,所以可以画任何地图,一切都掌握在你自己手上。你很自由,充满了无限可能。这是很棒的事,我衷心祈祷你可以相信自己,无悔地燃烧自己。”的一段来信来作为主题则显得更奇怪。如果导演知道这三名少年在片头已涉嫌“故意毁坏财物”、“盗窃车辆”、“非法拘禁他人”等罪名,那还谈起这样的心灵鸡汤,无疑是灌给观众一大碗砒霜吧?
如果观众还记得去年同期上映的《摆渡人》的大致剧情,那么你会发现《解忧杂货店》走的是和前者一模一样的步调:企图生搬硬套一个包罗万象的剧情来向观众灌输鸡汤,但是由于忽略其中的种种情感,最终显得不伦不类。这也是国内大多数IP改编电影最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