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声音找感觉丨《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学习笔记
听声音找感觉
什么是情节?
情节就是以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的事件。
关于情节在中学时代语文老师就告诉我们它是小说三要素之一。重要性自不必说。可是随着学习的深入,你会发现有好多作家会告诉你情节也没想象的那么重要。
有的作家还会告诉你,在小说中情节不是中心。当我第一次看到这种说法的时候感觉非常讶异。不过慢慢的看得多了,特别是这种小说看得多了也就释然了。
第一次看到没什么情节的小说是萧红的作品。于是乎内心对写小说信心倍增,因为我写作习惯也是这样。不过当时并不知道这种类似于散文的小说应该怎样把握。
把握什么?
就是如何把故事讲的吸引人。有情节的小说,因为因果逻辑的关系,你会看了开头就想知道结果,也就是说,这种类似于评书中的扣子的东西会把你牢牢地吸引住。
反复的研读萧红作品也一直没有琢磨明白。
这个练习也说情节并非小说中心。看看这个练习能不能帮助我们把不重视情节的的小说怎么写。
1
选词
这个练习的灵感来自于诗歌,当然也可以说这是文字游戏,不过你如果读过那种充满诗意的文章时候的那种仿佛听钢琴协奏曲的感觉,还是会令你感到欣喜的。
写一到三页,用大段的字词描绘一个情景。
这里就需要像贾岛一样,仔细琢磨一下,是“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比较好。
推敲什么?
无非是“我想说什么”和“必须要说什么”,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练习中鼓励作者试着在文中加入一些没来由却又非用不可的词,通过聆听语言和对语言的精益求精的锤炼,促使你更深入的理解故事,或许会创造出比较好的情节。
记得一个记者朋友曾经跟我说过新闻的制作过程。他强调一个词“深挖”。当时我并不了解这个“深挖”意味着什么。
现在想来,所谓的“深挖”大概就是你对某个故事的理解程度。理解的深入程度决定着你能否把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写得吸不吸引人。
总之一句话,会讲故事的人“能够把一件没意思的事,写得非常有意思。”
2
造长短句
上初中时候吧,语文老师跟我们说过长短句,说这样注重长短句的文章有乐感。
那时候多亏老师是用说的,如果是用文字表达,我肯定把“乐(yúe)”读成“乐(lè)”了。对不起我音乐不好。
这个练习需要用句子描绘一个情景,每句话不超过五个词。
这可以让发生了什么与如何用语言讲故事,融为一体。
这个情节完成之后,试着用很长的和很有分量的句子描写一个情景。
这里我开始理解为,“很有分量”就是短句。心里想,不然这个练习怎么能称得上“造长短句”练习哪。但是看到后面的问题,一下子明白了,这是让你用一句很有分量的长句子写一个情景。
这个问题是,能不能把这个句子扩写成一大段。还要注意句子的效果。
之后又是一个问题,能不能在这一段之后加上一段,这一次让你注意句子的可塑性。这种像捏橡皮泥似的练习对语法练习非常有效。
注意状语从句或定语从句给整个句子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状语从句:
状语是句子的重要修饰成分,是谓语里的另一个附加成分,它一般附加在谓语中心语前面,从情况、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肯定、否定、范围和程度等方面对谓语中心词进行修饰、限制。
在不同的语言中“状语”有不同的作用,中文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状语从句指句子用作状语时,起副词作用的句子。它可以修饰谓语、非谓语动词、定语、状语或整个句子。根据其作用可分为时间、地点、原因、条件、目的、结果、让步、方式和比较等从句。
状语从句一般由连词(从属连词)引导,也可以由词组引起。从句位于句首或句中时通常用逗号与主句隔开,位于句尾时可以不用逗号隔开。
定语从句:
定语,在句子中,定语用于修饰主语和宾语,常由形容词、数量词、名词、代词充当。
定语从句,一个简单句跟在一名词或代词后(先行词)进行修饰限定,就叫做定语从句。在主句中充当定语成分。被修饰的词叫先行词。定语从句不同于单词作定语的情况,它通常只能放在被修饰的词(即先行词)之后。
定语从句由关系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引导,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位于定语从句句首。
总结
这个练习具有无限扩展性。当然也可以反过来练习,对了,那个叫做缩写。
一个段落写好几页与好几个段落只写一句话,看看这有什么效果。
最近在读《现代汉语语法修辞教程》发现我简直就是语法的门外汉。看来真的应该好好的补补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