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炮爷爷说周易——你心底有没有住着个司马懿?
大王叫我来巡山~抓个司马做晚餐~
今天开味菜是司马懿,狼顾之相的三国帝。
艮卦内卦为山,外卦亦为山,二重山出,重山关锁。就是讲内在与外在都被压抑的极端环境下,自我克制、谨言慎行、以静制动的智慧。
英雄有两种:打出来(攻)的和忍出来(守)的。像司马懿这样既能忍又能打,精于乱世生存,长于火中取栗的英雄,真的很特别。今天咱们不聊他的狠与诈,只谈他的抑与忍。
司马懿这辈子“几乎"都处于压力山大的艮卦环境,他一生大起大落,充满艰险,在内遭君主猜忌,政敌众多,在外又遇“多智近妖"的诸葛亮,以及吴蜀那一帮不吃素的强大对手。可以说是处于内在精神与外在环境的双重压力下,为了保命,一生都在韬光隐晦,一轮轮地抑制、隐忍、煎熬。
在有限的历史文字记载中,我们找不到司马懿意气风发、快意人生的时刻,永远都是战战兢兢、不是装病,就是示弱,在无尽的打压和嘲讽中,为后人开启了一种“低调做人、冷静观察、缜密思考、统揽全局、谋划未来"的权谋升级之路。
艮:艮其背,不获其身;
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艮其背,卸掉责任,挂笏隐退,朝列之中已看不到他的身影。自无灾祸。
艮为门户,九三位于艮之前,所以说“行其庭”。行走在山庭之中,看不清(山)的本来面目。行动隐蔽和悄然无息,使他人毫无察觉,这就是行其庭不见其人。
该停止的时候便停止,该行动时就行动,让人们“不识庐山真面目”,无法捉摸到你到真实意图,就不会有灾难。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初六:趾代表出发点,心念。在形势难以捉摸的情况下保持敏感,在发生危机之前及时停下。不要轻举妄动,自然无灾难。
谈到司马懿留给后世一种以静制动、以守为攻、以逸待劳的滔晦智慧,就不得不提他的装病史,司马懿自年少起就热衷于装病,是一名扮演重病患者的优秀特型演员。
第一次装病时是建安六年(201年),那时候司马懿二十刚出头,才名远扬。曹操正任司空,听到司马懿的名声后,便派人召他。司马懿觉得汉朝国运已微、积重难返,如大厦之将倾,曹操四处招揽人才,定有不臣之心,自己家族几代为汉臣,不愿担上骂名。便借口自己有自幼有风痹病,无法正常行动而婉拒曹操。
曹操生性多疑,不相信年纪轻轻的司马懿会病到几近瘫痪的程度,于是深夜派人扮作刺客,拔剑刺向“卧床不起”的司马懿。司马懿一动不动,真如风痹附体一般。这演技骗过了老奸巨滑的曹操,服!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腓:指膝关节以下的小腿部位。代表行动力,行为,主动性。
六二:抑止在小腿上,只好随别人行动,心里很不愉快。九三不能守中,六二地位比九三低,人的小腿不能控制大腿,六二无法劝阻九三,只能勉强相随。
七年后,曹洪想让司马懿去帮助他,司马懿不喜欢曹洪,又假装生病拄拐不去。
但是这次的表演不顺利,有内奸泄露了消息,没骗到曹氏父子。曹操放话说:“司马懿再推三阻四,就把他干掉!"
曹操放了狠话,司马懿知道演不下去了,只好扔了拐杖去见曹操,表示愿为其效命。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位,此后就一直在曹操身边任职,但是内心是不太情愿的,因为司马懿与曹操同为英雄,却同是多疑之人,君臣气场不合。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
九三:腰部以下半个身子都进了门槛的时候,才想起抑止自己的行动,裂断了脊背上肉,而身陷凶险,这是由于为名利所惑,抑止不及时所招致的灾祸。有如烈火薰心一样难受。
曹操不经意发现司马懿有“狼顾之相",据说生有此相者,将来会造反。曹操一方面利用司马懿的才智,一方面对他严加提防。
机警的司马懿敏感地觉察到曹操对他的猜疑,便以韬晦之计为对策,表现出对权势、地位极其淡漠的样子,整日埋头于吏职,以致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甚至于田地畜牧之事也亲自过问。
他把全部精力都华到琐碎杂事和眼前利益中去,完全像个胸无大志,目光短浅之人。如此许久,曹操才稍微安心。
曹操死后,司马懿才敢慢慢显示军事才能,逐渐得到一点兵权。
他率军与诸葛亮对垒,数度交锋后,诸葛亮领教到司马懿的厉害,知道正面战场很难摆平他,便派人到洛阳等地散布司马懿谋反的谣言,同时又四处张贴司马懿兴师废君的榜文告示。
魏明帝曹睿对司马懿猜疑己久,果然信以为真。朝中政敌也纷纷落井下石,欲置他于死地而后快。
幸亏大将军曹真惜其人才难得,上奏力保,司马懿才侥幸捡了一条命。但经此一事,司马懿差点丧命,心灵也遭受严重打击。
六四。艮其身,无咎。
六四:自我控制不越位,引退保身无灾祸。
六四已经进入了上卦,临近君主六五,属于近君大臣。这个位置有如人体的胸腹部,围护五脏,制约四肢。
《象辞》说:引退保身,是说其人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身的安危上,所以不会招惹灾难。
司马下野后,诸葛亮出祁山伐魏一路畅通,曹魏全军上下无人能挡。眼看江山不保,曹睿无奈,只能重新启用司马懿对抗蜀军。
经历了九三的凶险,司马懿更加小心翼翼,如覆薄冰。在与诸葛亮的长达数年的对恃中,司马釆取的策略是养敌自重,小输无胜,但也不吃大亏;每当可胜之时,也不能大胜,因为小胜才能或多或少的缓解明帝的戒心。打着打着,就打出了那段著名的空城传奇,二人一个坐在城楼上弹琴,一个立马城外虎视眈眈。
司马懿知道,假如他此时除掉了诸葛亮,那么,魏明帝很快还会再次将他一脚踹开,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只要诸葛亮还在,魏国的西南前线就面临着战争的威胁,他就还留有保身之余地。
所以,他必须留住诸葛亮这个劲敌。
空城楼外,司马懿诡秘地撤军了。虽然这样太过窝襄,司马懿自已也憋闷啊。顶着司马氏在军中威信下降、敌人讥笑的压力,司马氏选择了“艮其身",无咎。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象曰:艮其辅,以中正也。
六五:抑止面色,不流露出真实的神情;说话前经过周密思考,闭口慎言,自然没有悔恨。
239年,曹爽接受遗诏成为大将军。面对司马氏在外不断建功立业,曹爽集团开始架空司马懿的实权。
在皇权至上时代,司马懿的处境变得十分危险。曹爽是皇帝的监护人,只需借一道诏书便可轻松杀死司马懿。
于是乎,年近七旬的老戏骨司马懿,伪装生病不问政事。曹爽知道司马懿喜欢装病,便派河南尹李胜前去拜望他。
司马懿假装病重,两个奴婢在床前伺候,见到李胜来,挣扎披衣起床,手却不停颤抖,根本拿不住衣服;李胜细细观察,见他神如槁灰、面无人色、眼神吊滞、说话却上气不接下气。奴婢喂他喝粥,他也无法吞咽,口水和粥一齐流到了胸口上。
李胜出来后对曹爽说:“司马懿已像尸体一样,不值得忧虑。”曹爽大喜,对司马懿未多加戒备。
司马懿在别人明明知道他喜欢装病的情形下,还是以其精湛的演技骗倒了他们,演出了将死之人的神韵,无愧于三国第一影帝。
他表面装病,暗中抓住机会,一举消灭掉正准备造反的曹爽势力。
上九。敦艮,吉。
上九:能够以敦厚笃实的德行抑止邪欲,自然吉利。
人秉守忠厚,必得善终。拥有敦厚诚实的德行,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皆为正道,无需抑止,因此“无需止”是“止”的最高境界。
《象辞》说:爻辞讲以忠厚为归宿之所以吉利,因为上九之爻为一卦之终爻,像人秉守忠厚,必得善终。
公元251年八月,一世枭雄司马懿时至73岁,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雁过留声、人过留言,司马懿在临终前遗言:“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辅帝平九州,慎之!慎之!”
这句话本是拳拳之心,然而大家都知道,后来其子司马昭窃取了政权,司马懿的名声随之也坏了。在三国演义中,他“辅帝平九州”这关键的话也没写。
于是人们开始思量,司马懿老谋深算,一生善于演戏。这句话到底是发自肺腑,还是故意说给史官们和曹魏皇室听的,演好人生最后一场戏?
事实上,司马懿为人小心谨慎,并且注重名节、这些性格都决定他不可能造反。司马懿在世时,在魏国威望相当之高,即使毌丘俭、文钦在其死后讨伐司马师,檄文中对他依然有“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等赞誉。史书上称其使“天下欣赖”、“天下大悦”。
到晋朝初年,司马炎开创“天下无穷人”的太康之治,人们对他更是推崇。乃至司马遹被传像司马懿,而能“誉流于天下”。
司马懿的名声毁败,从永嘉之祸以后开始一其不肖子孙自相残杀带来诸多浩劫,东晋又长期被世家大族把持,连带司马懿的地位也逐渐下降。若司马家族的子孙敦良,则或许历史会改写吧。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可以说是诸葛亮的第一对手,在其漫长的抑与忍中,不仅熬死了老对手诸葛亮,还熬到了曹操曹丕和曹睿的死亡,导致最后司马氏成功夺取政权,完成了三国历史上的短暂统一。
站在传统士人道德立场来看,司马懿是百分之百的奸臣,历史名声不太好。但是,历史上能在“隐忍”这一点上胜过司马懿的,恐怕没有几个。三国后期,历史安排了司马懿粉墨登场,结束三国之乱世,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皇天不负司马懿的隐忍到极致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