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智者的决策,痛苦是庸人的自扰

2018-01-06 17:43:05 野芽

野芽 > 咨询理论

你有没有想过,假如你不是自己,而是另外一个人,人生就完美了?

《幸福是智者的决策,痛苦是庸人的自扰》by 野芽

曾经,我非常羡慕我的一位妹妹,我非常想变成她,我时常想,假如我是她该多好!

家中4个姊妹,她长得最漂亮,大大的眼睛架在她高高的鼻梁上,尖尖的瓜子脸坐落在她白皙光滑的皮肤上,一张漂亮的脸蛋就像日月星辰般璀璨迷人,然而她并不只是脸蛋如耀眼的星般引人注目,身材更是堪称完美,她的腰肢虽纤细,上围却不干瘪,一副又长又直的腿,凭谁和她走一起都会黯然失色,被夺走“骄傲”的资本,因为在美丽方面,你绝不可能感到自身的半点优势。

然而,我羡慕她,可不仅仅是因为她样子好看,更是因为她健康的个性。

她在原生家庭里深受父母宠爱却不是溺爱,可以说是被“刚刚好”的爱养大的孩子,因此她可不像那些长得漂亮却有公主病的女孩,她的性格阳光、开朗,凭着健康、仗义的个性,她交到了很多真心对她好的朋友。

你以为这就完了?性格、外貌兼优还不值得我这么羡慕。

我羡慕她,还因为她做着自己喜欢并擅长的工作却颇有成就。

从小就喜欢唱歌的她,常说单单唱歌就能使她开心,而现在她不仅能够继续唱歌,而且凭着得天独厚的好嗓子以及出众的外表,她已经是个小有成绩的歌手了,年纪轻轻的她已经把同龄人中的大多数远远地甩在身后了。

每每和她在一起,我便觉得自己的人生就是一场悲剧,一事无成,年老色衰,相貌平平,性格古怪,毫无特长还懒散至极……

我常常避免和她在一起,以免受到过于严重的精神打击而失去对人生的美好幻想。

《幸福是智者的决策,痛苦是庸人的自扰》by 野芽

独坐窗前贬损自己抬高他人,自艾自叹妄自菲薄,是我最擅长的;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把自己的心情弄得灰暗低沉,更是我最拿手的。

我就好奇,为什么我在“自卑”与“痛苦”方面会这么有“才华”?

直到前几日读到欧文亚龙写的几句话,我才似乎懵懂地知道了点什么。

欧文亚龙道:“只有我能改变我为自己所创造的世界。”

这句话说明2点:

1.我们的世界是自己创造的;

2.我们是自己世界的主人,只有我们能改变自己的内在世界。

回顾一下,我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我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悲惨世界”,我一手将自己送进“痛苦的牢狱”。

《幸福是智者的决策,痛苦是庸人的自扰》by 野芽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欧文亚龙在团体治疗中,最常用的技术也是回顾历程并作阐释。

如果,我们不去回顾自己思维的历程,我们就很难发现自己为何会活在“悲剧”中。

现在,我们来一起剖析一下“一个人是如何创造自己的悲惨世界,并将自己送进痛苦的牢笼的”。

1.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并非真实的世界;

西方著名理性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曾提出一个观点“信仰的力量,与它的真实性无关”,我们都知道基督徒信仰上帝,他们认为那个钉在十字架上的上帝是真实存在的,然而,斯宾诺莎通过理性的推理,否认了“有人格神、超自然神”的存在,在我有限的认知里,我非常认可斯宾诺莎的推理与观点。

我们所认知的世界,与它的真实性无关。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并非真实世界,它只是由我们的认知所构成的扭曲世界,如果说我们存在的真实世界是一条直线,那么,我们认知所构成的世界就是一条半径不等的圆,我们越能够客观,那么我们圆的半径就越大,半径越大就越接近真相。

因此,我审视自己,首先是从自己的认知是否真实开始的。

我眼中妹妹的“完美”是否真实呢?我如何才能够看见真相呢?

独坐窗前,雪花飘风,似乎我的心也不那么躁动了,渐渐平静了下来。

耳边响起一句话“让物证说话”,这是前些日子读《挑战不可能:李昌钰的鉴识人生》里的频繁出现的一句话。

美国康涅狄格州警政厅长、刑事鉴识专家,美籍华人,李昌钰,鉴识过肯尼迪总统被杀案、尼克松“水门事件”、克林顿桃色案、“911事件”、美国橄榄球明星辛普森杀妻案、法医调查南斯拉夫种族屠杀万人案及吕秀莲“3·19枪击案”等重大案件。

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线索里找到真相?

李昌钰的秘诀就是“让物证说话”,因为我们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的都未必是真相。

那么,我们如何在自己扭曲的认知里找到真相?

我认为是暂时关闭我们的想法,让“当事人说话”。

我羡慕的完美妹妹,真的就完美和幸福吗?一无是处的自己,真的就如此黯淡与悲惨吗?

回想起来,我好像听到她说过她因不开心而错过了一年中最重要的一次演出,好像也听她说过她时常因朋友的不理解而感到孤独,好像还听说过她很羡慕我老公对我那么好……

好像她并不那么幸福,而我也并不是那么不幸。

我只是常常拿自己的不足与她人的优势比。

《红楼梦》的作者曾如此描述人间“美中不足,好事多磨”,今日我方觉其道破了天机。

2.悲剧不可避免,但幸福却是由我们决定的;

刚刚,我们一起审视了“认知”的“真实性”,那么,现在我想要审视的是完美的“概念”。

仔细思考,“自卑”的起源,是由对自身“不完美”的讨伐开始的,而对“不完美”的讨伐是由对“完美”的认知开始的。

由于我们对完美的向往,我们才会不断地排斥和厌恶自身的不完美,那么,首先我要问的是完美的人生是否存在呢?如果存在,完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请你告诉我,你所见过的、你所羡慕的完美人生是什么样子的?然后,请用我刚刚审视认知“真实性”的方法来审视它,它真的完美吗?

我认为真实的世界,正如《红楼梦》作者所言“美中不足,好事多磨。”

作者又在《终身误》一曲中言“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曹雪芹故借宝钗这般聪明伶俐、八面玲珑、堪称完美的女子之口,感慨人间“美中不足”的真相。

所谓的完美,不过是自己不为难自己。

人生的悲剧,根本不可能避免,我们也不可能决定悲剧是否发生,我们唯一能够决定的,是自己认知世界的方式,而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决定了我们内心的感受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

因此,悲剧不可避免,但幸福与否却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

3.我们之所以不幸,是因为改变不了认知

幸福是智者的决策,痛苦是庸人的自扰。

我们的世界是由我们的认知构建的,而我们的认知是由我们视角决定的。

扭曲的视角产生扭曲的认知,全面、深入的视角则产生客观、真实的认知。

改变由我们自己所创造的世界,就是改变我们狭隘的认知,追根究底就是改变我们看问题的视角。

罗曼罗兰说过: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同样,我认为,那些真正幸福的人,并非盲目的乐观主义,而是那些能够认清生活真相,并选择积极视角看问题的智者,而所谓的积极视角就是可以让自己心情好一点的视角,就是不自己为难自己的视角。

那些真正不幸的人,则是既看不清真相,也改变不了认知,更从未意识到“只有我能改变我为自己所创造的世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