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伏牛传:一个社群品牌的内部运营笔记》(4)社群人格化:不是带领团队走到破产,就是带领团队到成功上市

2018-01-07 16:33:08 咖啡加糖吗

咖啡加糖吗 > 阅读方法

《414|《伏牛传:一个社群品牌的内部运营笔记》(4)社群人格化:不是带领团队走到破产,就是带领团队到成功上市》by 咖啡加糖吗

这身服装如果不是穿到破产,就是穿到公司上市。因为这就是我们团队始终的坚持。你怎么判断一个企业是传统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就如同上一句话:「它是否把一支团队活成一个人。」

说到阿里巴巴,你会想到马云;说到腾讯,你会想到马化腾;说到亚马逊,你会想到贝佐斯;说到苹果你会想到贾伯斯等

我们常会以「如何把一个人活成一个团队」希望保持最高战斗力,透过个人自身的完善,成就组织整体的完善。

但是那些是追求「效率化」的结果,也就是把组织打散,授权与个人快速反应,解决问题。

然而,当企业要走向互联网,走向社群品牌,这种思维方式就要重新定义,从「效率化」为导向,转为「人格化」为主导。

01什么是人「人格化」?

你会加入一个社群,一个群组,都是基于某个共同的价值点,也就是之前提到的价值网络。那些价值网络不限于实体化的需求解决,还包含情感性的意义赋予。

如同《人类大历史》的作者说到:「人类建构社会的基础源自于想像。」想像是建构社会共识的起点。

人格化则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以「人」为载体。这就会有另一个观点,那就是以「产品」为产品来传递共同的想像。但那是一种传递的媒介,不是主体。

例如星巴克执行长霍华舒兹曾提到:「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而是一种生活的选择。」这种选择的背后,都是由想像生活为基础,透过咖啡来是连结彼此,人格化则是创造想像的源头。换句话说,在建构整个连结的主要驱动力,还是在于「人」本身。因为只有人才能传递出人格化,人格化才是把这种想像,透过咖啡的方式来呈现在你的眼前。

也就说,不管是产品还是服务,最终的结果都将导向到你的服务。人格化则是前端的触发,让人们知道你的想像。

02想像共同体下后,成为一种荣耀

想像共同体的聚集,本身会唤起有相同价值观的人聚在一起,即便是一种兴趣一种嗜好。但那都只是一小个群体,你想要成长在更进一步扩大,就必须更尽一步把,想像升华为我们的骄傲,让在这里的人以此为荣。

2018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罗胖提到一个概念:「超级用户思维」传统以流量导向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如果还以「量」来做出发,你只会失去真正在乎的用户。

换句话说,互联网时代,人们找到你的替代已经是随手可取代的事情,但是只有以情怀、信念,人格化的角度,来做为基础,才是所有品牌的突破点。

即便流量少,但是人们所追求的就是这种「个性化」与「群体化」的需求点。

与众不同,将是选择时的一种考量,相对于大家都做的选择,是人类心理学的一种群众化效应,但不代表人们不想做自己。

这就是互联网的连结下,让做自己成为一种可能。人们加入某种社群,是对于个人个性的一种表现。

例如,你喜欢宇宙,探索未知的世界,你就会认同伊隆·马斯克所创立的Space X,因为他们正在带领着人类前往火星,进而加入相关社群或是参与到其中,这过程就是在证明你人格化的与众不同。

这就是以「想像」为基础,凝聚起来的人群,会因为「人格化」的创始人为号召,进而感受到我们的个人的价值的呼应,「荣耀」则是在这样的生活被放大的结果。

也就是说,人们会在成果逐步呈现后,更加认同与相信「我们,在路上」。

03定义,你的标签

一但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你的价值观,情怀,愿景都将成为组织战略的一环,他们都是密不可分的网络。

但是,仅从这些「想像」为主导,更需要在「聚焦」点上的单一突破。这样人格化的过程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出来。

然而,怎么聚焦,一个观点「情感标签化」。例如如果伏牛堂只是以好吃为标签就会出现这样的公式:

伏牛堂=米粉=好吃

这种标签化的定位没有错,但那都在大众化了,人们根本记不住你。要真正做出差异化的标签,你要更聚焦在「独特性」上。

例如:你在网路上搜寻「are you ok」就会出现小米雷军,这就是一种特殊化的标签,即便跟品牌毫无相关,但人格化的过程,就是要这些人性化的行为语言来衬托。

从上述的情感化标间来看,你的差异就必须要更独特,更有范围例如:伏牛堂=正宗=霸蛮=辣=年轻人,这就是伏牛堂在设计语言的定位点。这一系列的差异性,就是一种「图腾」。

你所设定的标签,会成为人们对你的印象一种认知。罗胖在时间朋友中也说到:「认知战,是新零售的开端。」认知,是我们对于一个产品出现在选择清单的起点。

图腾,你构筑在人们脑海中的一种画面。藉由这些标签化的定位,从人格化的身上来开展,让画面不只是一种想像,更是一种实体化的现实。

04共同,一视同仁

另一方面,在共同的想像底下,没有所谓的高低之分,因为所有延伸出去的产品或服务都是在这共同的想像下。换言之,如果做品牌也有所谓的高低之分,你就无法成为用户的核心首选。

最近在华为看到一份报告,由创始人任正非提到一个颠覆我过往的想法,那就是「不要认为低端消费市场的业务就是低端人才,高端消费市场就用高端人才。」

所有商业价值都该回归一个基础,那就是商业市场上的成功。因为即便有的产品初到高端还是也失败了案例。

过去会这样认为都会以为,高端消费市场就一定要用高端产品。

即使有的人北大、清华毕业也是能做卖猪肉,摆地摊,职业本身就无贵贱之分,更该尊敬那些为了自己选择而努力奋斗的人。

就如同你跟有钱人的差距不是在于钱的差距,真正会让人看不起的是你连为了生活而努力都不曾有过的付出。

这种高端与低端来区分人,本身就是限制了自身的认知框架,因为即便是低端产品也是能靠市占、利润,来撑起主营业务。或者说更应该从贡献度的角度来看,才更能不失平衡。

其实,只要是做生意,任何消费市场都是潜在的获利来源,获利来源的根本,源自「客户」。

这就点出一个情感标签的盲点,任何标签都是成就你想像的元素,如果只因为感觉不好就把这个元素给泯灭。等同于你生命中缺了一块,因为任何成就你的,也可能会毁了你。图腾也是一样,为了追求这些你所属的元素,更需要审慎思考,这对于我们「未来」有会有什么影响。

很喜欢伏牛堂创办人张天一说的一句话:「这件霸蛮衣服不是穿到公司上市,不然就是穿到破产。」

只要是使用我们成就的标签,都该成为图腾的一环,我们更透过人格化的载体,让大家看到这是事实,不应分差异,而是共同性彼此缺分不了彼此的情感价值链。

成功,从来不是先设定完美的价值链所感觉出来,而是用整个创业的过程证明出来,社群人格化的过程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