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小历史(八十三)丨李鸿章横竖都被骂
在海陆两个战场全线溃败后,与甲午战前一边倒的主战舆论相比,大清朝堂上的官员相对收敛了很多。因为许多人这时才发现,李鸿章之前一直消极避战,并非是他老李想拥兵自重,而是真的打不过日本这个“蕞尔小国”。
大战之前,天下人都痛骂李鸿章,骂他怯战、通倭、汉奸、国贼;大战之后,天下人仍然痛骂李鸿章,不过他们却换了种骂法。
比如,现代国学大师陈寅恪的爷爷,后来升任了湖南巡抚的陈宝箴,就对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屈辱求和一事极其不满。李鸿章从日本归国后,当时有人言道,太后可能会恢复李鸿章的直隶总督之职。陈宝箴听闻后道,“李公朝抵任,吾夕挂冠去矣。”意思是如果他复任,我立马辞职。
这实际上也代表了当时群臣的主流看法,所以即便慈禧维护李鸿章,也不敢犯众怒,只能将李鸿章投闲置散了几年。
在谈到为何如此痛恨李鸿章时,陈宝箴说,“勋旧大臣如李公,首当其难,极知不堪战,当投阙沥血自陈,争以死生去就,如是十可七八回圣听。今猥塞责望谤议,举中国之大,宗社之中,悬孤注,戏付一掷,大臣均休戚,所自处宁有是耶?其世所蔽罪李公,吾盖未暇为李公罪矣。”
这一大通话,陈宝箴的中心思想是:你李鸿章明知道打不过,怎么不早说?
李鸿章如果听到这话,估计会觉得很冤枉:我一直在跟你们说打不过,可你们非要我打,不打就扣一顶汉奸的大帽子。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
当然,陈宝箴想到了,李鸿章可能会用这种理由来“猥塞责望谤议”,推卸责任。所以他认为,李鸿章当初就应该以死相争,多说几回,或许皇上就能听进去,不和日本开战了。
历史没有如果,我们无法知道,若当时陈宝箴坐在李鸿章的位子上,会不会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投阙沥血自陈,争以死生去就。”但用李鸿章曾经对翁同龢说的一句话来回应陈宝箴的质疑,倒也非常合适。
“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
除了陈宝箴外,在弹劾李鸿章的人当中,还有清末状元,后来著名的实业家张謇。张謇和陈宝箴不同。陈宝箴在是否应对日开战的争论中,基本上算是个局外人,而张謇和他的老师翁同龢,却是当时朝中最为坚决的主战派。
此次丧权辱国,怂恿光绪打这场仗的主战派,都难辞其咎。所以大清战败后,主战派们或是出于撇清干系的考虑,不能说败了是主战的责任,还是要把最大的锅交给李鸿章来背。
不过,张謇在这里骂李鸿章,就不能再攻击李鸿章主和,因为事实证明,这仗确实不该打。所以张謇就跟光绪皇帝翻出了老黄历,避谈甲午战前主战主和之争,转而历数李鸿章多年来的两大罪过,“战不备,败和局。”
甲午中日之战,因争夺朝鲜而起。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朝鲜都是中国的附属国。但近代以来,清朝国力日衰,日本国力日盛,此消彼长,两国对朝鲜的争夺日趋白热化,同时英美俄等各国均对朝鲜虎视眈眈。
据唐德刚先生的记述,清政府关于如何处理朝鲜问题,在当时曾有过“东事三策”。其一,是对朝鲜实施“郡县化”,将其变成中国的一个省。其二,是让朝鲜独立,将其完全开放,让各国利益均沾,维持势力平衡。第三,是维持现状,待局势自然发展。
这“东事三策”中的第一条,大清连自己现有的领土都保不住,想要将朝鲜变成中国的一个省,显然是不可能的。当时清政府所考虑的策略,介于第二和第三条之间。一方面在列强的压力下,不得不让朝鲜部分开放;另一方面又保留了部分的宗主权,并且让中国和日本在朝鲜的势力基本均等。
我们知道,一家公司如果只有两个大股东,而且名义上所持的股份都一样多,接下来的纷争就不可避免了。
张謇在弹劾李鸿章的奏疏中说,李之过失,就在于十几年来处理朝鲜事务不当。一是没有履行好对朝鲜的宗主国义务,让外国势力有机可乘;二是外国势力渗入朝鲜后,又不勤修武备,反而撤出驻朝军队;三是甲午日本派兵朝鲜之时,不早作准备,任由局势恶化。
由于李鸿章的不作为或乱作为,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埋下了伏笔,最终造成了不能战亦不能和的死局。
“推李鸿章之意,不过年老耽逸,视朝鲜如一胔,委诸各国之喙,冀其龂龂相持,而我得袖手偷安于旦夕,其朝鲜关于中国之利害不暇计也。”
张謇指责李鸿章说,他把朝鲜当成了一块肉,丢给那群饿狼去争抢,自己则置身事外袖手旁观。没成想最后还是引火烧身,导致“无一端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
和陈宝箴比起来,张謇对李鸿章的批评要更加到位一些。毕竟张謇并不是那种只会空谈的书生,他早年当过淮军吴长庆的幕僚,到朝鲜平定壬午兵变的叛乱,是真枪实弹地上过战场的。所以张謇在奏章中所言,颇能切中要害,连李鸿章本人看了都击节赞叹。
然而,张謇入幕淮军,参与平叛,尚在甲午战争的十多年前。十余年来,张謇不知日本军力发展日新月异,也看不到淮军和北洋水师的腐朽堕落。在战和之争中,他以十几年前中日军事实力对比,来作为坚决主战的理由,已是非常不妥。另外,张謇还把清政府放松对朝鲜的控制,归咎为李鸿章“年老耽逸”,也是太过主观。的确,西方列强犹如饿鹰环伺,而中国犹如一位无拳无勇还奄奄一息的老人,这时手边刚好有朝鲜这块肉,你会把肉扔出去,还是让它们来吃自己?
在这些弹劾李鸿章的奏疏中,有人甚至提出,要杀李鸿章以谢天下。但他们绝大多数都只是在责备李鸿章当初应该如何如何,而没有实际的善后方法,因此只能加重李鸿章一人的罪过,而不能挽留国家危亡。将李鸿章砍头,也许能给国人找到一个发泄愤怒的出气口,但对孱弱的大清而言,绝非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