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学的形成

2018-01-08 10:55:10 生命邀约

生命邀约 > 书评

《少林武学的形成》by 生命邀约

菩提达摩,常常被简称为达摩,是从印度来华的佛教僧侣,他于5世纪末在广州登陆,首先在南中国活动,并曾经在南方梁朝的都城建康(今天的南京)和皇帝萧衍(502年—549年在位)讨论佛教教义。达摩是瑜伽行派的传教士,他依据一部叫作《楞伽经》的著作主张通过“禅定(Dhyāna)”的方法达到对阿赖耶识的体验,“禅定”是一种通过长时间静坐集中精神的方式,经过长期的练习可以产生出奇异的身体体验。为了达到最佳效果,达摩强调静坐必须对着空洞的墙壁,以免受到任何不必要的干扰。

达摩试图教导萧衍履行这种有效的修行方式。萧衍是虔诚的佛教徒,但他却是以一种奇特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佛教的热爱:首先宣誓成为僧侣,再由大臣们从国库拨巨款,从佛寺中将他赎回,以此途径对佛教寺院提供慷慨的经济支持。这位甘于奉献自己的皇帝对达摩所提倡的坐牢式修行术却毫无兴趣。达摩受到了冷遇,不得不失望地离开浮华的南方帝国,到北方的魏国去传播他的新教义。据说他是站在一根芦苇上漂过扬子江的。

当达摩来到北方的中心洛阳后,失望地发现等待他的局面并不比南方更好。当地的佛教市场已经被各种夸夸其谈的宗派所占领,而后者并联合起来攻击他是异端。达摩在洛阳也无法栖身,于是在527年躲避到不远的嵩山中,这座神圣的山被中国人视为大地的中心,被称为“中央之山”,具有特殊的神圣意义。在几十年前的495年,北方的魏孝文帝(471年‐499年在位)下令在嵩山上建立一座佛教修道院,称为少林寺,并任命印度学者跋陀作为院长。在跋陀死后,少林寺希望继续招揽印度僧侣以维持自己的地位,于是迎接达摩入驻。菩提达摩在少林寺的活动缺乏可靠史料。唯一确定的是他在三十年代收了一名叫作慧可(487年—593年)的门徒。他无疑还有其他学生,但是慧可最得到他的宠爱。慧可有着道教和武术的背景,为了成为达摩的门徒,他不仅在雪地站了三天,而且砍断了自己的一条胳臂。据说这种自残行为让达摩看到了慧可修习禅定的决心和潜质,或者他只是被吓坏了,总之他接受了慧可作为自己的弟子。事实证明,慧可是一名聪慧过人的学生,达摩在死前将衣服和饭碗传给了慧可,象征着他得到了自己的真传。

慧可堪称武术世界的圣保罗。在某种意义上,他比达摩有着更深远的影响。史书记载他年轻时曾经研究过道教的养生学,这构成了他学习禅定的身体基础。在传统上,达摩被视为七十二种少林寺武术的创始人,而文献学和历史学的考察表明,这一荣誉应该归于许多后世的僧侣,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慧可。许多证据显示,或许他才是少林寺最重要的武学典籍《易筋经》的真正作者。

在传统的历史叙述中,《易筋经》是慧可在达摩死后,从他身上发现的。然而达摩似乎不可能熟练掌握作为《易筋经》基础的经脉和穴位学说,这或许是将两个独立事件混淆的结果。慧可在达摩遗体上发现的,是梵文手抄本的《楞伽经》,这是达摩从印度带来的手稿,此后一直被珍藏在少林寺的图书馆里,直到十三世纪离奇被窃。《易筋经》则是独立的发明,既基于中国的经脉理论又吸收了印度的脉轮学说。有趣之处在于,本书有两个版本,即梵文本和中文本分别流传。由于《易筋经》的哲学基础是佛教和道教的融合,本书几乎不可能写于印度。因此,梵文本很可能是中文本的翻译。但是没有史料表明少林寺曾试图将《易筋经》传到印度,为什么需要这样一种翻译?

这一点可以从慧可的生平找到答案。在6世纪中叶,北方的魏王朝进一步分裂为两个对立的政权——东魏和西魏——而相互攻战。少林寺正好处于双方争夺的中心地带。在这一时期,慧可携带着《楞伽经》的梵文手稿逃离了混乱的华北,来到中国西南部的峨嵋山隐居。在那里他结识了另一名来华印度僧人般刺密谛。慧可可能拿出自己正在撰写的《易筋经》与般刺密谛就佛教学理和其与瑜伽修炼方面的共性加以研讨。大概是为了讨论的方便,《易筋经》被他们翻译为梵文的形式,并且加上了图示。因此,《易筋经》同时产生了两个版本,此后一直被保存在少林寺。这似乎是唯一能够解释梵汉两个版本并存的理由。

当慧可躲藏在西南山区时,东方和北方的政治局势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在北方帝国分裂时,北方军阀侯景在失势后向南方的皇帝萧衍表示效忠。萧衍高兴地接纳了这个投诚者,后者却并无忠诚之心,于548年在建康发动叛乱,劫持了萧衍并囚禁了他。萧衍悲惨地死于禁闭之中。侯景的叛乱被梁朝军队镇压后,萧衍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皇帝的宝座又开始了内战,梁朝在分崩离析中走向毁灭。

两个北方政权当然不会放过这一瓜分南方帝国的机遇,它们开始积极插手南方的内战。公元554年见证了梁王朝最后的毁灭。西魏王朝的军队占领了梁朝在长江中游的新都城江陵。皇帝萧绎被杀,在城破前,他焚毁了一座藏有几十万部书籍的皇家图书馆,其损失不下于几个世纪后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毁灭,据说中国当时书籍的四分之三毁于这次焚烧。他并下令藏匿了大批皇室珍藏的黄金和珠宝。这个宝藏一直没有被占领军发现。直到一千多年后才再度现世。

梁王朝被消灭后,一位陈霸先将军(503年—559年)在557年建立了陈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建立者的姓氏命名的王朝。但经过侯景的叛乱,南方帝国的力量已经大为损耗,并难以恢复。在北方东魏和西魏的对立持续着,但是政权更迭为北齐和北周。577年在鲜卑人的北周统一北方后,北方在大分裂以来的近三个世纪之后,终于对南方具有了压倒性的优势。如果北周能够消灭陈朝,那么一个非汉族的政权将第一次征服中国全境。不过在北周对陈开战之前,其皇室又产生了内部继承危机。在580年,实权落于汉人杨坚(541年—604年)之手,在第二年,杨坚将北周改组为隋朝。因此,华北在被蛮族占领数个世纪后,再一次被汉族政权所统治。

在589年,杨坚对陈王朝宣战,并命令其军队沿扬子江全线向南方进军。这次南征仅仅遭遇到微不足道的抵抗,很快取得了完全的胜利。这是自316年的西晋灭亡以来中国第一次统一在同一个帝国之下。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一漫长的内战时期,慧可一直在四川撰写《易筋经》和另一部相对次要的武学著作《洗髓经》。北周统治时期发起了浩大的反佛教运动,慧可也不可能在此时回到北方。在杨坚称帝后,慧可终于返回了残破而冷落的少林寺,重新招收僧徒和传授武术。慧可活了百岁之久,死于公元593年。在这位佛学和武术大师死后,他的弟子似乎分成了两个派别。慧可本人最喜欢弟子僧璨,并宣称他为自己的继承人。但僧璨只是一个虔诚的佛学家而对武学了解有限。他及其门人面对新兴武术僧侣完全缺乏竞争力,很快就被后者排挤而离开了少林寺。僧璨和他的继承人们此后一直在南方各省份活动,并创立了佛教理论中著名的禅宗。另一方面,一旦武术僧侣占据了统治地位,少林寺也从一个普通寺院转变为历史上第一个武学门派。

我们已经有这一门派早期若干重要活动的史料,虽然还远不足以揭示其历史全貌。但是已经清楚地显示出,少林的武学传承开始之后不久,就深深卷入帝国权力斗争的漩涡。

隋朝的创造者杨坚是一名伟大的政治家,在他成为中国统治者后不久就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改革。例如将进行全国性的人口调查,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以及建立以考试为标准的官僚选录制度,对于后来的中华帝国形态有着深远的影响。当他在604年死去后,他的儿子杨广(604年—618年在位)继承了帝位。杨广是一个比乃父更加野心勃勃的君主,为了维系对新征服的南方的统治,他下令调动数百万民夫,开凿一条全长超过一千英里的大运河,将扬子江和黄河连接起来。同时,他也继承了父亲对城市建设的爱好,首先在洛阳,其次在扬州建立了不逊色于长安的新都城。

杨广不仅希望让中国,而且希望让整个世界都拜倒在自己脚下。他首先对北方的突厥,随后对东北的高句丽发动了战争;对高句丽的战争旷日持久,引起了中国民众的反抗。反讽的结果是,隋炀帝的一系列扩张努力最终带来了建立不久的帝国的崩溃。

在611年以后,混乱而血腥的内战再一次席卷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618年,杨广的表亲唐公爵李渊(566年—635年)占领关中平原,建立了唐帝国,并在此后的十年间消灭了其他竞争者,再一次给中国带来和平与统一。不过这位开国之君的光彩,很大程度上被他杰出的儿子李世民(599年—649年)所掩盖了,后者不仅是他统一中国战争中的主要参谋和助手,并且在626年发动政变,获得了帝位,史称唐太宗。左右,一个叫作李靖的青年从一位重要大臣的官邸拐带了一个高级妓女红拂,从长安出逃,去太原投奔李世民。他在长安附近遇到一个骑驴的神秘人物,此人给人的最深印象就是满面胡须,因此被称为“大胡子先生”(Mr. Whiskers)。大胡子明显觊觎李靖情人的美色,这一点激怒了李靖,但因为顾忌对方的武力而不敢声张。大胡子在李靖面前展示了一个自己砍下的人头,并公然吃下死人的内脏,令李靖和红拂都恐惧万分。李靖刻意讨好大胡子,并邀请他一起前往太原。后者表示不屑,他也有自己的政治野心。但见到李世民后,大胡子为其魅力所折服,然而仍然坚持等待。

这一时期武学家们也第一次明确参与了最高权力的角逐。在615年个善于相面的道教法师到来,再听取他的意见。翌日,该法师在见到李世民后,告诉大胡子,这个国度他无法染指,劝他去别的地方。大胡子感到十分沮丧,不久就离开了中国,前往东南亚,临走前他传授给李靖《易筋经》,并声称是从达摩传下来的经典。

这则逸事中所包含的信息极其丰富,并且能够解答许多历史上的谜团。就其拥有《易筋经》的抄本而言,大胡子无疑是少林派的弟子他显然不是,或者已经不是僧侣,对肉食和美色都表现得十分贪婪。可以确定的是他对自己的武学造诣十分自信,并打算以此而君临天下。不幸的是,他对相面术过于迷信,以至于因为道教法师的话而打消了一切政治雄心。此后,出于《易筋经》的作用,李靖很快在武术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唐朝建立后他成为李世民的亲信卫士,或许也是李世民和少林寺发生联系的中介。在621年对军阀王世充的战争中,一些站在唐朝一边的少林寺僧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帮助李世民取得了胜利。少林僧侣集团此后成为李世民的关键武力后盾之一。当李世民成为皇帝后,对以昙宗为首的十三名少林僧人给予了封厚的奖赏,并且赐予了少林寺4000亩的良田作为其经济保障。

另外,我们有理由怀疑,那位被大胡子所信任的道教法师早已经被李世民所收买,因此才欺骗这个可怕的劲敌离开中国。这位法师或许是楼观派的岐晖,或许是上清派的王远知。这两位著名道士都因为对唐政权的热心支持而出名。事实上,在李渊和李世民建立唐帝国的道路上,道教发挥了比佛教大得多的作用。

根据记载,李氏家族是劳西乌斯或李耳的直系后裔,而一直以来,道教人士都宣扬劳西乌斯的后裔会成为皇帝。李渊父子当然会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日益被佛教压制的道教徒们也不会放过这个扭转败局的机会。楼观派和上清派是从4世纪以来就分据南北的两大道教派系,在这一点上看来达成了难得的一致。在李渊率兵从太原进入关中的远征中,楼观派的掌教岐晖发动了所有的人力物力资源去支持李渊的进军。而上清派甚至在李渊起兵前就派王远知去传授给他预示李氏王朝将要兴起的天命。当李渊称帝后,他第一时间宣称自己是劳西乌斯的嫡系子孙,并将道教尊奉为国教,不仅超过佛教,甚至超过自汉代以来地位就牢不可破的儒家。

有理由认为,这种做法会引起佛教方面的强烈不满。事实上,在太宗统治期间,有一个佛教僧侣法琳公然宣称皇帝是鲜卑人的后裔,与劳西乌斯毫无关系。太宗在愤怒之下逮捕和流放了他,他很快死于流放的路上。可能是为了防止佛教方面反弹,也出于对少林寺强大武术实力的忌惮,太宗在同一时期下令将少林寺拆分成多座寺庙,并以防范海盗的名义将其中的一部分僧人迁徙到南方的福建地区,在莆田地区建立了著名的南少林寺,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少林分寺,但大都在不久之后衰亡了。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第6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