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读的这7本书,彻底颠覆了我
读书,让你变得更好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在朋友圈晒出自己的整年读书计划,比如自己今年要读完的书单。
我深知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改变是多么的重要,我也在年初时给自己立下falg,一周保持读一本书,一整年读完五十本书。
结果还是打脸了,我没有读完50本书,因为六月份时,我零基础转行互联网,花费了近四个月的转行适应期。
有个思想家说:人不读书,思想就会停止。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当然,在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各种知识付费产品,各种速成培训班层出不穷,有些人总喜欢在人群之中得意地说:我今年读完了200本书。
但我从来都不认为读书追求的一定是读多少本,追求所谓的数量,而是你真正将这本书读懂了,读透了,你有没有在这本书中获得新思想、新观点?
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年关将至,重新检查自己,同时也盘点自己读过的书。这几本书对我影响很大,我想把这几本书推荐给你。
一.《被淹没和被拯救的》作者:普里莫•莱维
被淹没和被拯救的
▉ 这本书教会了我环境是如何扭曲一个人的。
认识这本书,是我们的英语女老师介绍给我们的。
英语老师问我们谁看过这本书,结果全班都说没有看过。其中有个同学非常喜欢这个年轻的女英语老师,便买来一本读。
他没读完就不想读,我就拿起来读完了。读完后我才发现我捡了一个宝。
这本书是意大利最具知识分子良心的天才作家普里莫•莱维的最后作品。莱维以生命完成了对纳粹暴行的见证,他的简明易懂的作品是对生活奇妙的赞颂,证明了人类的精神无法被战胜,以及人类通过富有意义的作品、道德和艺术击败死亡的能力。
很多人对于纳粹德国对犹太人造成的毁灭性伤害渐渐淡忘或已淡忘,甚至还有一些人著书立说反驳德国曾屠杀600万犹太人的事实。
作为曾是集中营受害幸存者的莱维,莱维非常及时地对那场对人性进行残酷的屠杀,对人性极度扭曲的战争,给以证实,给对战争后麻木的欧洲人刺了强烈的一针。
非常给力的一本从人性角度抒写集中营的书,这本书简明易懂,却意义重大。
诚如书中所说:在集中营中,只有成千上万自我封闭的单体生物。
是的,我们不要让极权和战争再次到来我们身边,我们拒绝给环境扭曲我们的价值观。
二.《道路与梦想:我与万科》作者:王石
道路与梦想
▉ 这本书教会我男人要如何拥有坚毅和担当。
王石是万科住宅地产的创始人,现在的万科已经达到年5000亿的高销售额。
这本书说的是青年王石孤身一个人到改革开放初的深圳打拼的成长故事。
王石从一个公司的基层做起,逐渐一步步通过自己的专注,自我学习成长,从而做到公司最高层,成为开创中国住宅房地产的第一人。
其中有件事让我很震撼,当时由于中国大陆刚改革开放,很多香港商人从大陆进货,因为大陆的货更便宜。
突然有一天香港的一个报刊传谣,说吃鸡会得流感死人。直接导致大陆售卖饲料的商人紧急廉价抛售饲料。
但王石却和很多慌不择路的商人不同,当所以人都认为香港市场已死时,王石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分析,认为香港是一个原料稀缺的城市,不可能关闭内陆拥有庞大原料的市场,他很冒险地从东北进口几十吨没人要的饲料,最后让他的公司大赚了几千万。
当所有人都劝说你不要做某一件的时候,你是否有勇气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去判断,从而力排众议坚定地去做这件事?当事情不尽人意时,你是否有勇气去主动担当责任?
王石先生做到了,而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做一个坚毅并且有担当的人,这样的人生才更有可能绽放光彩。
三.《荒原狼》作者:赫尔曼丶黑塞
荒原狼
▉这本书教会了我一个人如何从孤独中走出来。
《荒原狼》是我读过最产生共鸣的国外文学作品,看这本时,我就感觉主人公的生活状态就是我的生活状态,边读边痛哭流涕。
一个人如果不要听刺耳的哼唱而要音乐,不要娱乐而要快乐,不要钱而要灵魂,不要工厂而要真正的工作,不要玩耍而要真正的激情,那么我们这个美好的世界对他来说就不是故乡。
我想起我的大学生活,那时的我反对接受一切主流的事物,因为我认为主流的东西是没有内容,没有思想,是极度庸俗的。
在无数个夜晚,我从学校走出来,彻夜游荡在无人的广州大街上,时时地感到自己的灵魂极度的孤独,生命极度的虚无,我一度质疑人的存在是否有价值。
在那段大概有三年的时间中,我的脑袋中时刻被一块乌云给塞满,时时有一种被这个世界所丢掉的感觉,孤独绝望伴随着我。
荒原狼书中描写的就是这样一个喜欢自己待着,很孤傲,很孤独的一个人,书中也给出了答案,就是如果文艺青年要想活下去,避免自杀,那么就一定要忍受着去接受主流的娱乐,主流的音乐,渐渐走出来。
看了这本书后,我找到了走出孤独的办法,就是忍受着痛苦接受主流的事物,主流的音乐,让自己的生活给更多人进来,从而解脱自己局外人的孤独感。
如果你也很孤独,你也感到脑袋时常被塞满乌云,你也感到时常被世界所丢掉,那么你一定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四. 《玉米》作者:毕飞宇
玉米
▉这本书教会了我环境对一个人的改变。
《玉米》的故事发生在1971年的乡下农村,那时国内发生了你懂的红色事件。
主人公是玉米,玉秀,玉秧三个姐妹。她们的命运完全不同。玉米成熟懂事,玉秀抚媚好动,而玉秧则相貌平平,身材矮墩墩的不好看,不受关注。
在一个对权力极度张扬的时代,只要你家谁当了村支书,拥有权力,你就可以为所欲为,别人就得对你供着养着,因为官员有制裁和设置百姓的权力。
而玉米她们三个女孩子正被这种荒谬的权力意识所侵蚀,青春时代全部在贫瘠无知与暴动中度过。
玉米为了得到“正常生活”想方设法嫁给一个大自己三四十岁,严肃又阴森森,死了老婆的中年官员,以此让自己的家庭在村中活得更有尊严。
每一个农村的姑娘都渴望嫁给自己梦寐以求的男人,也更希望能进入一个富裕的家庭。这是每一个普通姑娘的普遍想法。
然而玉米正是为了让家庭好过一些,和老男人组合家庭,生孩子。在同情的同时也极度的惋惜。
在那个权力的时代,人们必当如此,否则女性的家庭一辈子将难有出路。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除了变得更成熟外,更有可能扭曲一个人的价值观,一个人人生轨迹。
五.《穆旦诗集》作者:穆旦
穆旦诗集
▉这本书教会了我生活是充满诗意的。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读现代诗歌的人,还在学校读书时,我总喜欢拿着一本海子或顾城的诗集,在阳台上对着远方的高楼大厦高声朗诵。
如果是海子的诗歌镌刻着人孤独的本质,孤城的诗歌的唯美自然的本质,那么穆旦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无奈的本质。
诗人穆旦在抗战期间本来在大学教书,但面对倭寇对亚洲人的无情侵略残害,穆旦弃笔从戎,勇敢地从象牙塔走上战场,成为中国十万青年远征军中的一员。
而穆旦诗歌中所展现的诗意,便是中国远征军在远征途中对大自然,对人性、对生命、对自我内心的一种深刻记录。
如果你能够沉浸到穆旦的诗歌中,你就会沉浸在那个幽暗潮湿、身处异国思故国的孤独感。
来一小节穆旦诗歌:
但如今突然面对着坟墓
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
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
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
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
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穆旦》
确实如此,我们每个人对生活的全部努力,不过是完成了最为普通是生活。
六.《天行者》作者:刘醒龙
天行者
▉这本书教会了我人可以为了某件事而奉献自己。
在教育中有个说法:小学初中没办好,丢脸的是乡里和县里,大学没办好,丢脸的是国家。
这是一本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在中国六七十年代发生了极度荒谬,你懂的历史革命。
十年文革过去后,社会开始解冻,但那时除政治体系外,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已全被打乱,导致中国的教育资源跟不上,农村教师严重不足。
就在这时,中国诞生了现在已消亡的民办教师这样一个群体。
主人公是三位民办教师,但由于政府对民办教师不重视,农村人对民办教师又持鄙夷态度,所以民办教师的日子很不好过。
政府一两年偶尔会下来一个“转正公办教师”指标,几个老师还是免不了为转正到公办教师而勾心斗角地争斗。
但是当村长和书记要把学校撤销时,三个民办教师还是一致对外,甚至村长将政府拨给学校的款项扣下私吞时,三个民办教师还将自己的私钱拿出来办教育,把村里上学的孩子当成是自己的孩子来教育与保护。
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一个人是可以为了某件事而奉献自己的。
七:《如丧》作者:高晓松
如丧
▉这本书教会了我决定一个人是否勇敢的是认知。
我很喜欢高晓松,因为每一个有理想的青年都可以在高晓松所经历的事情上找到可寄托的东西。
高晓松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我们这一代人差不多都是听他那首《同桌的你》长大的。除了写歌作曲,还拍得一手好电影。
这本书写的就是年轻时满怀梦想的高晓松,从清华大学辍学南下流浪的故事,在流浪中他遇见了很多和他志同道合的人,也遇到了很多让他价值观得到完善的姑娘。
而我最喜欢的便是书中描述的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读书、对于文艺、对于理想的彻底追求。而不是像今天如此,文艺和理想被当成一种笑话。
高晓松在书中说:时代变了,艺术家成了怪物,写诗成了精神病行为,流浪变成了懦弱的体现,新一代大学生开始自己交学费且不包分配了,草地不再被琴声穿过,自行车梁上不见了风中飞舞的长发,人不再是柔软的流水,变得坚硬粗糙,爱情变成了一种粮食。
之所以高晓松胆敢敢孤身仗剑走天涯,很大程度是来源于他的家庭教育,来自于他对于这个世界不一样的认知。
END-
我相信,人一定可以通过学习让自己变更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