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知识“活”起来之思维课——解读苏氏
现实生活中常有这么一个现象:孩子在上学前对周围一切反应非常敏锐,对世界充满好奇,会缠着大人问出10万个为什么。但是,进了学校两三年之后,就不再好奇,学不会拼音,记不住词语,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和上学前形成鲜明对比。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因为,在学校里掌握的知识过程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因为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与周围的世界隔绝开来。而如果把周围世界当成儿童身在其中、学习思考、识记和推理的环境,那么随着儿童的入学,他记忆的敏锐性,思维的鲜明性,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更加增强。
这说明现代教育体系有着严重的问题,没有足够的智力训练,没有专门的思维课。学生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的是别人的思想。他们唯一的任务是识记——保持——再现,比如,语文上的拼音规则及字词教学,都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
很多实验表明,孩子对那些鲜明的生动的自然景象,记忆会非常深刻,这表明儿童能够非常敏锐的感知那些鲜明的富于色彩色调和声音的形象,并把它们很深的保持在记忆里。
因此,学校首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和善于说话。不要重复别人的思想,而要创造自己的思想。
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课是最重要的一个手段。
什么是思维课?
思维课,就是生动地、直接地感知周围世界中的形象画面、现象和事物,并进行逻辑分析,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获取新知识。训练思维是促进孩子智育发展的重要一环。
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孩子,必须接受专门的思维课。如果你感觉学生头脑很“迟钝”,弥补的唯一办法,就是给他上思维课。
怎么上思维课?
自然界是思维的源泉,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之中,去感知周围的世界。
比如,经常带儿童去果园、树林、小河边、和田野里去。让孩子们去感知周围的世界:太阳、树木、花朵、云彩、蝴蝶,各种颜色和声音,自然界的各种各样的复杂的音乐。每出去一次,就会对世界多一些敏锐的感知。譬如,自然界中的生物和非生物,水里和陆地上的生命,小草和种子在春天的苏醒,秋天最早的象征,蚂蚁的生活,小鸟的天空等等。
孩子看出并且通过亲身体验去感知事物跟词之间的深刻联系。例如,通过观察,感受到蝴蝶的色彩及翩然飞舞的形态,然后再学习“蝴蝶”这个词语。这样的结果是,当孩子看到“蝴蝶这个词语时,他脑中马上就想象出蝴蝶翩然飞起的彩色画面来。
也就是说,关于词语的思维课,就是把词语与周围世界中鲜明的事物联系起来。这样所取得的效果是任何课本和任何课程都无法给予的。因为,孩子不仅用智慧,而且在用整个心灵来感知周围世界,他能感觉到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好比是一点火花,去点燃思维的火药。
在思维课课上,孩子们不仅是听,而且是用感官去感知这个词语,如闪烁的群星,柔和的风,这些词语的声音在孩子的意识里永远和最鲜明的、难忘的、激动人心的画面结合起来,因此,这成就了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个性的东西。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就要打开他的创作源泉,就必须给他上好思维课,教给他观察和发现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联系。比如,眼前是一朵繁花盛开的树,儿童看到闪烁的阳光、雪白的花瓣、浓密的、忙碌的蜜蜂,颤动的树枝和悠闲的小蝴蝶。老师或者家长要引导孩子们感受到这些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激发起他们自己的活生生的思想来,孩子们就会编出各种故事来了。只有儿童亲眼看见的这些事物,才能找到成千上万种联系。比如,关于开花的苹果树和春天的太阳,关于蜜蜂和树枝,一只小蝴蝶就可以编出成千上万个故事,而且每一个故事都会独特的情节。
实践证明,只有词语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成了他带有深刻个性的创作工具的时候,才能取得这样的成果,这个工具就要在童年期和少年加以运用,特别是6-10岁这个年龄,如果错失了这个机会,以后永远也无法弥补。如果儿童在小学里没有学习用词来进行思考和创作,到五年级再来开展思维课就毫无意义了。
因此,现在学校的智育体系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要让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词语和儿童的创造精神来统治学校的王国。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智力发展的全部内容和全部限制都应当建立在这三根支柱上。
但是,也不能夸大自然界在智育中的作用。有些人认为,只要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孩子就会思考去钻研自然界里的各种因果联系。其实,思维课可不是领着孩子随便去散散步这么简单。只有在老师或家长有意识的引领下,自然界才能成为教育的强大源泉。否则,在自然界中吸取的东西极为有限。
另外,思维课强调直观形式,但直观教学也不可能代替学生进行抽象思维,而且,直观教学是发展抽象思维的手段和途径。
具体方法,可以模仿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先周密地思考周围哪些东西可以作为思维源泉,并制定计划,引领孩子按照顺序去观察这些东西或现象。比如,苏氏要领着孩子观察两三百幅鲜明的画面,并深深印入儿童的意识里。每星期到自然界里去两次,去学习思考,去上思维课,去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目的是要把周围现实的画面印入儿童的意识里,去努力使儿童的思维过程在生动的形象的表现的基础上进行,让他们在观察周围世界的时候,确定各种现象的原因和后果。
事实证明了儿童发展智力的一条很重要的规律性:儿童在课堂上要掌握的抽象真理和概括越多,这种脑力劳动越紧张,那么儿童就应当越经常到知识的最初源泉——自然界里去,周围世界的形象和画面就应当越鲜明的印入他的意识里。当然,这些思维课本身不是目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从有理论思维的地方开始。生命的直观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手段。周围世界的鲜明形象,对老师来说,只是一种源泉。在这个源泉里的各种形式的形状色彩和声音里隐藏着成千上万个问题。教师指出这些问题,就好像在翻阅这本自然界的书。在观察过程中,儿童一边思考,一边学习词语的知识和思想的最初发源地,周围世界在帮助儿童寻找准确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和周围世界进行的直接交往的过程中,获得了思维的鲜明性。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和声音来思维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应当停留在具体的思维上,形象思维是向概念思维过渡的必不可少的阶段。努力使儿童能够渐渐的运用这些概念,寻求因果联系,把思维跟具体形象紧密结合起来,逐渐过渡到掌握运用抽象概念的技巧。
上一篇:如何引导孩子自我管理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第4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