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曼彻斯特》:与过去和解有多难
电影片名《海边的曼彻斯特》,很诗意,很浪漫,立时就涌现无尽的遐思。
但如果你带着这样的想法来看这部片子,真的会失望。
如果正好此刻你心情不爽,就不要看这部片子。因为实在太压抑、太苦了!
这部电影谈不上一个完整的故事,只是一个人的一段心绪。
男主李,一名颓废压抑的修理工,在得知哥哥乔伊去世的消息后,李回到了故乡——海边的曼彻斯特处理乔伊的后事。
根据乔伊的遗嘱,李将会成为乔伊的儿子帕特里克的监护人。
李打算将帕特里克带回波士顿,但帕特里克并不愿意离开家乡曼彻斯特,这里有他的冰球队,乐队,还有女友,但李却不愿在这片伤心地久留。
原来,在这里同曼彻斯特埋藏着李的一段绝望的回忆。由于他的过失,使得自己的三个孩子葬身火海,妻子兰迪亦因此离开了他。
这部电影演绎李此次重回故乡,不得以开始接管帕特里克的过程中,现实与过往在不断纠结呈现。
李对帕特里克解释,为什么不愿意留下来。
“那些过往我忘不掉。”
“我释怀不了。”
李,曾经在警局企图自杀,而被阻止。
求死不得,于是将自己留在破碎的光阴里,又丧又颓。
什么叫心死?电影中的李,就是这样一种人,行尸走肉般地苟活于世。
冷漠的躯体里,是永远也抚不平的伤口,与解不开的死结。
过去的记忆就象关不上的冰箱的门。
没有热情,没有希望,也无人能忍受。
也许,李就选择这样活着来惩罚自己,一直蜷缩在用伤痛编织的牢笼里,唯其如此,他才感觉到,失去的孩子依然同在,曾经充满争吵但不乏甜蜜的婚姻生活也依然鲜活。
影片角色的悲剧命运、凄惨生活来反观自身,太凄 苦,太绝望,大体与《活着》有得一比。
电影将人性百态撒裂开来给人看,每个人藉着自己的经历,观众沉浸其中,与角色认同,感同身受。
这部电影,对于深受丧失之痛的人们,一定会深为触动,也应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心灵抚慰。
演员卡西·阿弗莱克将一个行尸走肉的的演绎得如此细致入微,而因此获得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实至名归。
每个人都会有伤心过往,甚至有着过失。
失去是人生的主旋律。
但失去后,如何才能走出来过往?如何才能与自己和解?
这应算一个心理学上的命题。
爱过,活过,便是最好的团圆。
余生很长,别慌,别纠缠,别回头!
岁月是残忍也是温柔的,它会拿走一些东西,也会补偿一些东西。
所以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附:片名释疑
网上搜索,才知道,片名“海边的曼彻斯特”不能解读为“海边的”“曼彻斯特”,因为“海边的曼彻斯特(Manchester-by-the-Sea)”就是一个地名,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小镇,原名“曼彻斯特”。1989年,为与英国的曼彻斯特区分开,小镇更名为“海边的曼彻斯特”(Manchester-by-the-Sea)。
原来如此!
想起我曾经居住过四年的德国城市法兰克福(Frankfurt),美因河刚好穿过这个城市,其正式全名为: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语:Frankfurt am Main),以便与位于德国东部的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德语:Frankfurt an der Oder)相区别。
这样的地名会唤起一种诗意的想像,有蛊惑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