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贾樟柯:生命盛宴的无声告白
文| 一凡
贾樟柯是我最喜欢的中国导演之一,他对“当下”中国社会的关注,因其视角和呈现方式的独特,尤其令人钦佩••••••from一凡有话说《致敬贾樟柯:生命盛宴的无声告白》
01
贾樟柯是我最喜欢的中国导演之一,他对“当下”中国社会的关注,因其视角和呈现方式的独特,尤其令人钦佩。
比如短片《公共场所》,单从声音的处理来说,几乎可以称为是“无声”电影。
可是,这里的无声不是纯粹没有声音,而是你听不到完整的人物对话,也没有内心的独白。
有的只是各种场景下真实的喧闹声,火车的鸣笛,车站的广播,公交车的喇叭,舞厅的音响••••••
似乎这些不该存在的存在,却成为他电影里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此“笨拙老土”的安排,反倒让人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试想一下,现实生活不正是如此吗?无论你处在怎样的环境中,总是能听到许多噪杂的声音。
哪怕是相对安静的地方你没有听见,也难以阻挡许多噪声的产生。世界一直就是这样闹哄哄!
02
之所以觉得“笨拙老土”,是因为在一般的影视作品中,声音是被过滤之后才得以“释放”的,属于艺术对现实的隔离。
除了还原或者说回到真实的生活本身,我想,贾导是试图把那些我们容易忽视和遗忘的东西,原原本本的“归还”给我们。
一方面体现出,作为一个导演如何在充满无奈和挣扎,不完美的现实世界里,窥探出生活本质的人道关怀,借此引起人们对生存真相的深度思考。
另一方面可以说,他是在通过镜头语言,向人们讲述时代巨变之下个体生存境遇中的诸多精神疼痛,有一种“历史”记录者的意义渗透在其间。
或许从另外的角度来剖析,无声的含义,是在隐喻处于边缘社会的底层群体,根本无力发声。或者即使发了声,也会被尘世的喧嚣给淹没,谁还能听见呢。
等待、默然、纠结
03
说话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但在社会学的层面来说,越是弱势群体,越“没有”话语权。
在知识、媒介、观念、能力等许多因素的制约下,经常会自言自语般的在小圈子范围内倾诉,表达其可能的不满和抱怨,甚至是愤怒与仇恨。
但往往也只是停留在如上的阶段。缺少足够方便、透明的渠道,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阻挡着他们想要发声并引起相当关注的可能。
于是,贾导索性来了个痛快,要么是微弱难懂、吐字不清的低语交谈,还要被包围在喧闹嘈杂的环境里。
更有甚者,直接给你一个长长的,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的“静态”画面,让你在极度抓狂、压抑的氛围中,触摸到生命那一份无法绕开的等待、默然、纠结。
正是在这样的“有意”安排下,我们才真切地体会到,时间的不可超越性,人生一切的际遇随时会切断、改变。
人们就在不断地碎片化中凌乱不堪地裸露着,很多时候,我们听不见自己内心的波澜,有时还会懦弱地逃避。
04
生命的盛宴,对许多边缘、底层的人来说,不过是一场鲜有人问津的“无声”告白。
贾樟柯在他的光影世界里,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比现实生活还要逼真的“文本”。
看他的电影,仿佛是置身事外地一次次回望,那些不忍直视的苦难岁月从未远离,拷问着人们疲惫的心灵。
“无声”告白
推荐阅读:
你文章那么好,为什么没人看
贪心不要命之人,其长相也会很丑
你的人生,总要做一件不让自己遗憾的事